
盛夏时节,潮汕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道爆炒海产的身影,那就是炒薄壳。先将大蒜、少许鲜辣椒煸香,倒入薄壳快速爆炒,加上必不可少的金不换,咸香四溢,鲜甜可口的炒薄壳就出炉了。凤岗地处濠江峡湾最宽处,为薄壳的养殖生长提供优良环境。凤岗薄壳以个大鲜美而闻名潮汕,当地更流传着“欲食大粒薄壳,着(得)嫁凤岗村”的说法。潮汕地区最早出现关于薄壳养殖的记载是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澄海县志》,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凤眼,壳青色而薄,一名凤眼蚬,夏月出佳,至秋味渐瘠,邑亦有薄壳场,其业与蚶场类。”薄壳生活在盐度较高的外湾或浅海滩涂,群聚而生,以足丝连成一片附着于泥沙之中,因此打捞薄壳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作业。渔民起早摸黑,由青壮年男子潜入水中打捞薄壳后装入网袋,再由船上的人协力接应拉入吊在船两边的大竹筐里。这种可以承受两三个成年人重量的大竹筐。当地人称之为“蕊”。打捞薄壳的船有专用的设备,用两根碗口粗的平行横木架在船上,两端用粗绳吊着“蕊”。“蕊”的底部是浸在水里,人站在“蕊”中,赤脚清洗掉薄壳附带的大量泥沙,完成第一遍简单清洗后,上岸进行分粒,用特制的“薄壳绞”摘出薄壳粒,经过多番筛选清洗才能出售食用。薄壳壳薄易碎,因此这些工序都只能人工完成。每年农历七八月是薄壳最肥美的季节。区分薄壳的雌雄看里面的肉,橙色为雌性,白色为雄性。凤岗村旧属潮阳县招收都,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潮阳县志》也开始出现薄壳的记载,“蚬生内洋俗呼薄壳,又名之曰凤眼,以盐腌食之,曰凤眼酱。”薄壳肉通常称“薄壳米”,薄壳去壳腌制后做成薄壳米,是潮汕人配粥的佐食小吃。凤岗人吃薄壳,烹饪手法多样,有薄壳米炒饭、薄壳米丝瓜烙、薄壳米炒韭菜等,而薄壳最经典、最普遍的吃法是爆炒。吃炒薄壳时通常可以听到饭桌上“呼呼啦啦”的声音,不一会每人桌前就堆起一座薄壳小山。粒粒皆辛苦的凤岗薄壳,早已成为潮汕人每到夏季就念念不忘的鲜美海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