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
【地质】 濠江区域地处广东省东部沿海。在大地构造上,位于东亚新华夏系第二复式隆起带的东南侧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南部东段之交接地段。
地层 汕头市的地层主要有三叠统上段、下侏罗统、上侏罗统及第四系地层。濠江区域属第四系地层,沉积物类型繁多,在沉积物中蕴藏有锆英石、砂钛、砂金、泥炭土、陶瓷土及天然气等矿产。
3种沉降物泻湖相沉积分布在达濠、河浦沿海。沉积物颜色较暗,成分复杂,含大量的海相或半咸水生物贝壳等。泻湖原是古海湾的一部分,后因砂堤或砂洲发育而封闭海湾,再受人工改造,海水排出变成良田或盐田。区域海水盐度大,是主要的产盐区,有青洲、河渡、青篮、马滘、华里、钱塘、华新等盐田。
海相沉积分布在达濠、河浦沿海海岸带的沉积物,在地貌上统称海积平原、砂堤、砂嘴、砂洲、陆连岛及海漫滩。普遍含有海相生物贝壳层,沉物矿产有锆英石、钛铁矿、贝壳等。可分为:海积平原沉积物 沉积物为灰黄色、灰色黏土、砂质黏土及黄色不等粒砂。达濠西北面的海积平原,高程为8.7,沉积物厚4.2米,以中粗砂为主,夹有两层泥炭土,下层泥炭土中有半咸水种化石硅藻。珠浦和河浦的“过溪洋”等地均属海积平原沉积物。海岸沙岸或沙堤沉积物 达濠岛上的石山、虎空山和马耳角3座低丘,通过3条西北—东西走向沙堤连成一起,三岛合一,组成达濠岛,为晚更新世沉积物。现代海相沉积物 黄色砂、淤泥及砾石组成的沙滩、砾石滩或泥滩,主要分布在河浦的龙虎滩等潮间带内。
风成砂丘沉积物分布在河浦和达濠岛的东湖、广澳等地。沉积物主要以灰白色、浅黄色黏沙、细沙和中粗沙不等沙粒。石英含量较高,其他杂质较少,结构松散,厚度不等。
岩浆岩濠江区域出露的岩浆岩基本上是侵入岩,属燕山晚期岩浆侵入岩。这时期各次花岗侵入岩,侵入上侏罗统火山岩系,该期有5次岩浆侵入活动,岩性绝大部分属于酸性、酸性中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河浦属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岩,主要岩性为中粒花岗岩、石英正长岩,岩体侵入于燕山晚期一、二次侵入岩,呈中小型的岩株状产出,受北东向构造线控制,组成丘陵和低山。达濠属燕山晚期第五次(最后一次)侵入岩,主要是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酸性侵入岩,均呈小岩株、岩墙等零星分布。岩体呈北北东向排列,形成达濠岩体。大瞭望山的石英斑岩呈岩墙状产出, 石山、香炉山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岩性比较坚硬,构成岛丘,如达濠岛、鹿屿等。
断裂构造 濠江区域新华夏系构造较发育,东西向构造时隐时现,断续展露。达濠断裂为榕江断裂的东段,西起兴宁罗岗,经丰顺、揭阳进入潮阳西坪一带,向东经河浦、达濠港进入南海,总长达150公里以上,断裂走向北西320°左右,倾向北东,倾角70°— 80°,系逆时针扭动的张性断裂。为第四系的练江平原沉积层盖至达濠港、龟头海两个海湾近东西方向延伸至达濠北侧与达濠东西向断裂相连在一起,形成石山—大瞭望山低丘陵。
地貌 按其构造形态分为低山丘陵和丘陵。属莲花山脉铁山支脉,即俗称小北山。小北山起于普宁境内的铁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到潮阳棉城后,受河浦海拔278.4米的掠鸟尾山断裂切割,分为两支,一支向南延伸到海门山,一支向东经濠江海峡,形成石山─达濠大瞭望山。除掠鸟尾山属于海拔20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外,余均为低丘台岗,较知名海拔100米以上的在达濠区域有香炉山(海拔196米)、大瞭望山(海拔181米)、象山、狮山、升旗山、酒瓮山、广澳大山;在河浦区域有叠石山(海拔155米)、滴丢山(海拔180米)、斧头山、崎岗山、狗眠山、宝峰山、洪厝山、龙虾山、尖山等。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岗不胜枚举。
平原 在海拔10米以下,主要由海沙堆积而成,沙层略向海岸倾斜,土质为松散的流动或半流动砂土,称之海积平原。在达濠区域有达濠—广澳的海积和风积的沙丘平原;在河浦区域有面东向海,呈北东─南西走向的龙虎滩一带海积沙坝。此外,濠江两岸沉积区建成田,开垦为养虾基地等。
岛屿 是陆地的丘陵、山地的余脉延伸入海中。濠江区域除达濠岛为汕头市第二大岛外,还有无人定居小岛屿40多个,主要有:龟山岛,在濠江南段江面,海拔36米,面积0.028平方公里;东屿,在濠江东侧,海拔25.2米,面积0.024平方公里;西屿,在濠江西侧,海拔27.3米,面积0.047平方公里;进士头角,在广澳村西南面与河渡村东北面之间,海拔29.2米,面积0.006平方公里;表角,又名好望角,在达濠岛东南端,海拔50米,清光绪六年(1880年)始设灯塔,是海防要地;马耳角,在广澳村东南面,是112.8米高地向南延伸的突出部,是海防要地;草屿,又名青屿,在广澳村东北面,海拔22米,面积0.038平方公里;德洲岛,又名鹿屿,在汕头市东南8公里处,海拔59米,面积0.132平方公里,清光绪六年始建发光塔,后改设为白、红色长明航标灯,扼汕头港咽喉。此外,还有三屿、鸡心屿、车棕屿、尖石屿、娘屿、赤礁屿、铁砧屿、内乌礁屿、外乌礁屿、深礁屿、蕉礁屿、耐礁屿、铁砧屎屿等。
【气候】 濠江区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常青,多风易旱。
气温 年平均气温21.5℃,年际变化为20.9℃—22.1℃,变幅1.2℃。常年最冷月在1月或2月,年平均温13.9℃;最热月在7月或8月,年平均温28.1℃。春暖早,冬寒迟。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2.6℃。
日照 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128小时,7—10月是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多的时段,全年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多在7月,为261.5小时;2—4月是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少的时段,全年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少在2月,为100.2小时。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593毫米,历年4—9月汛期降水量平均1228.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低山丘陵年平均降水量1701毫米。历年平均降水量日数129天。2016年全区降雨量为2015mm,比正常年份偏多2成左右。
风 濠江区域风向随季节转变明显。历年1-4月、10-12月盛行东北季风,6-8月盛行西南季风,5月及9月为东北风与西南风过渡季节。年平均出现6级以上大风4次,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在2.9—3.7米/秒之间。
雷暴 年平均雷暴日数在60天以下,4-9月的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0%以上,6-7月雷暴日数最多,常年雷暴初日在3月上、中旬,终日在10月中、下旬。
雾历年雾日7-24天,常年3月的雾日最多,8月雾最少。
【潮汐】 濠江区有史以来没有设立江河水文站及各种辅助站、专用站,观测濠江水位、流量、泥沙,只能参考妈屿、广澳港区等附近海域观测站的相关数据。濠江由于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特征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较大,沿海潮汐受风暴影响也有较大变化。
濠江区附近海域的潮汐现象,属不规则半日潮、每天先后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相邻两次高潮或低潮的潮位不等,涨落潮时也不等。在一月之内,每日潮位基本随地球与月球、太阳所处相对位置的变动而变。在正常情况下,阴历每月朔望后的初三、十八为涨落最大的大潮期,俗称“初三流,十八水”。初九、二十三上下弦时为涨落最小的小潮期。一年中各月份的高低潮位也有差别,最高潮位一般出现在9、10、11月(阴历八、九、十月),最低潮位在6、7月。因此,沿海人民称九月初三的大潮为“潮父”,十月初四的大潮为“潮母”。
沿海潮汐高低和涨落潮时除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外,有时还受海面风力、风向的影响。
潮 汛 时 间 表
濠江平均高潮位1.46米,查测到的历史最高潮位3.51米,最低潮位-0.4米。平均海平面1.03米,平均潮差0.78米,最大潮差2.37米。现提供下表作为参考。
高低潮特征值一览表
单位:米
月份 | 和平(1960至1970) | 海门(1955至1970) | 妈屿(1955至1970) | |||
东经116°23′,北纬23°16′ | 东经116°37′,北纬23°12′ | 东经116°45′,北纬23°20′ | ||||
高潮 | 低潮 | 高潮 | 低潮 | 高潮 | 低潮 | |
1 | 13.50 | 12.77 | 13.40 | 13.71 | 2.20 | 1.18 |
2 | 13.48 | 12.70 | 13.37 | 12.70 | 2.17 | 1.18 |
3 | 13.42 | 12.72 | 13.31 | 12.66 | 2.12 | 1.14 |
4 | 13.40 | 12.71 | 13.28 | 12.61 | 2.20 | 1.09 |
5 | 13.43 | 12.76 | 13.34 | 12.65 | 2.10 | 1.12 |
6 | 13.51 | 12.89 | 13.37 | 12.64 | 2.11 | 1.13 |
7 | 13.43 | 12.76 | 13.32 | 12.60 | 2.07 | 1.06 |
8 | 13.49 | 12.81 | 13.37 | 12.65 | 2.14 | 1.14 |
9 | 13.65 | 12.94 | 13.53 | 12.83 | 2.32 | 1.32 |
10 | 13.68 | 12.98 | 13.58 | 12.89 | 2.39 | 1.41 |
11 | 13.53 | 12.84 | 13.54 | 12.86 | 2.33 | 1.35 |
12 | 13.46 | 12.77 | 13.49 | 12.77 | 2.26 | 1.24 |
年平均 | 13.50 | 12.80 | 13.41 | 12.71 | 2.20 | 1.20 |
累年特征值 | 13.82 | 12.44 | 13.94 | 12.48 | 2.50 | 0.92 |
【水系】
濠江西北起磊口大桥侧,东南至河渡门嘴,全长15.5公里,是一条没有源头的河涌,西北接汕头内海湾,东南通南海。
濠江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主要有五南沟、北切排洪沟、西坑排洪沟、青洲排沟、河渡排沟。
1、水位
濠江古称河渡溪,系海湾潮汐通道,属潮感区。以本区域深度为基准面,其潮位特征值为:最高潮位3.85米,最低潮位-0.26米,平均高潮位1.68米,平均低潮位0.83米,平均海平面1.25米,最大潮差2.43米,最小潮差0.86米。
2、径流
濠江两头通海,只有在潮汐初涨以及初退时才能形成径流。现场实测海流是调查海区海水的综合性流动,它包括潮流和非潮流(通常称为余流)两种成分。据达濠渔港测站有关资料显示,实测海流流速值的大小,随着潮汐的涨落而变化,涨潮流比平均落潮流小,最大流速出现在低潮位附近,转流时刻多发生在平潮时,上下层基本同时转,表现为明显的驻波性质。各层海流主要表现为往复流。表层、底层最大流速均出现在落潮期,流速、流向分别为:74.5cm/s、175.3°;65.5cm/s、175.7°。
3、泥沙
因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较低和部分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每逢暴雨,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濠江河道,有的沉积于河床,有的随流而下直至河口输入大海。濠江是一条汇潮水道,汇潮在濠江上游珠浦附近,而且落潮指向W或SW向,使得上游来沙出江口后向西方向运移、扩散,而达濠岛东岸的底沙,由于受到最南端岬角阻截,很少能接近濠江企望湾出海口。
【水库塘堰】 至2016年,濠江区有小型水库25宗,其中小㈠型5宗,小㈡型20宗,小山塘31宗,总库容1376万立方米,全区主要排灌渠干渠121条,全长137.9公里,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仅1.5万亩。
濠江区中小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所属街道 | 工程名称 | 所属单位 | 集雨面积(km2) | 总库容 (万立方米) | 兴利库容 (万立方米) |
达濠街道 (8宗) | 坑内 | 西墩 | 0.25 | 16.00 | 13.00 |
井仔内 | 西墩 | 0.40 | 10.30 | 7.60 | |
岭脚 | 青林 | 0.58 | 21.00 | 13.67 | |
鳄鱼 | 青林 | 0.23 | 10.10 | 7.75 | |
横坑 | 达埠 | 0.60 | 24.00 | 15.70 | |
坑底 | 葛洲 | 0.61 | 43.00 | 32.00 | |
内坑 | 葛洲 | 1.00 | 42.00 | 28.48 | |
白庵蓝 | 葛洲(北山湾) | 0.59 | 12.00 | 9.10 | |
礐石街道 (8宗) | 西坑 | 珠浦(区属) | 1.10 | 117.00 | 79.04 |
水望底 | 珠浦 | 1.1 | 100.30 | 83.40 | |
东坑 | 珠浦 | 0.86 | 56.00 | 37.00 | |
鸡肝坑 | 珠浦 | 0.40 | 35.00 | 30.90 | |
东南坑 | 磊口 | 0.31 | 18.00 | 13.70 | |
后落 | 棉花 | 0.56 | 20.00 | 13.00 | |
尖石坑 | 红光、红旗 | 0.33 | 10.10 | 6.55 | |
大门坑 | 澳头 | 0.25 | 19.30 | 14.10 | |
广澳街道 (4宗) | 长坑 | 埭头 | 0.35 | 25.00 | 19.48 |
径内 | 东湖 | 0.87 | 25.00 | 16.10 | |
后彼尾 | 东湖 | 0.30 | 21.00 | 16.30 | |
上彼沟 | 广澳 | 0.32 | 15.00 | 8.00 | |
河浦街道 (3宗) | 石音坑 | 河北(区属) | 3.3 | 237.00 | 220.00 |
铁鸟坑 | 河东(区属) | 2.23 | 286.00 | 262.00 | |
大脚虾 | 河南(区属) | 1.43 | 133.00 | 124.50 | |
玉新街道 (2宗) | 陈厝坑 | 燎原 | 0.60 | 54.00 | 44.00 |
水鸡岭 | 灯塔 | 0.34 | 11.00 | 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