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纠结:是否鼓励自己的孩子扶起老人?期盼:谁来为救人被诬者“撑腰”?
日前,濠江区河浦中学两名高三学生看到一名骑电动车的老人摔倒在地,立即上前将其扶起并护送回家。这本是一次普通的善举,却没想到摔倒老人称是两名学生导致其摔倒受伤的,要求两人担责并赔偿。两名被讹学生无奈只能发帖报警求公道。经过近半个月的调查,受助老人终于承认自己一时糊涂,归还医药费并登门致歉。此事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疑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明明是救了人,却被一口咬定撞了人……谁能来还我们清白?”自从上月初在网上发帖之后,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都对濠江区这一扶老人反被讹事件进行报道。事件中的两名学生——小文(化名)和小玲(化名),虽然最后得到了清白,但是这件事终究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当事情没有查明真相之前,小文和小玲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心中的委屈压得他们无法好好吃一顿饭,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他们无奈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人们变得这么麻木不仁,善恶不分?这一个月以来,我们所受的委屈与冷眼还少吗?这是做了好事的人应该得到的吗?”。小文和小玲本是两个普通的学生,两人作梦都没想到,因为这一件他们原本觉得很平常的“小事”,无意中成了“网络红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让他们有些无所适从。两人表示,真相大白后,心底已经没有怨愤。今后,如果在路上遇到有人发生危难,还是会出手相助。只不过,可能会采取更能够保护自己的方式,比如先报警、拍照,或者寻求多几个目击者一起前往救助。
纠结:是否鼓励自己的孩子扶起老人?
“这两个孩子心里肯定会留下阴影。”家住龙湖区的冯女士,儿子今年7岁,她说,尊老是社会传统美德,作为一个母亲,不可能教育孩子遇见摔倒的老人要绕路跑,但是近年来扶摔倒或受伤路人被讹的报道不断出现,这让她很纠结。频频出现的路人扶起跌倒的老人却被追责的争议,拷问着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千古美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对于是否鼓励自己的孩子扶起老人,表现得消极迟疑。
“好事还是应该做,但做好事的同时应加强自我保护。”河浦中学的杨校长说,他还是会鼓励学生见到需要帮助的路人时出手相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勇敢地伸出援手,但是最好多找几个同伴或路人一起帮忙,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就得赶紧报警。”他希望经过这件事之后,学生们还是能够坚持正义的信念,有勇气的同时善于做判断,能够注意保护自己。
期盼:谁来为救人被诬者“撑腰”?
“从道德的角度说,面对摔倒的老人,都应该主动搀扶。不过,施助者的爱心也应得到保障,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保护施助者的利益。”网友“末末”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另外,还有不少网友认为,讹人者应该得到惩罚。“如果最终能证明老人是说谎,应该令其受到法律的制裁,给社会树立公信的样板。”
在我国的某些省、市,已经有人采取实际行动,为救人被诬者“撑腰”。据新华社消息,昆明市文明办呼吁市民,看到摔倒的老人应立即施救,并承诺如果发生被讹的情况,由此产生的费用,昆明市文明办将申请爱心专项基金为被讹者埋单,以消除老百姓做了好事又怕被讹吃官司的后顾之忧。而在湖南长沙,13名律师发起成立“拒绝冷漠伸手相援公益律师援助团”,对所有因搀扶老人、小孩以及伸手帮助其他正在受危难的人而遭致诬告陷害者,提供包括对诬告案件的法律咨询、刑事辩护、民事诉讼代理等全程免费律师法律服务。另外,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在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时,曾表示“如果中间发生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
【相关链接】
八成以上受访者存“扶老人”道德焦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对13901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持续关注与扶老人有关的新闻,20.2%的受访者承认在自己身边有过老人倒地而得不到帮助的事情发生。87.4%的受访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扶不扶老人很纠结。
“‘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是整个社会信任缺失的表现。”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直言,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这会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巨大成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担心子女埋怨自己。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
如何才能化解普遍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郑路建议,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设立基金会,专门针对扶老人被讹的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大家的顾虑,降低风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