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一个古渔村的历史记忆
  • 2013-04-23 08:15
  • 来源:
  • 发布机构:
  • 【字体:
  • 凤岗民俗

    这里,山光水色、海影涛声、巨石古榕相映成趣,集中展现了滨海古渔村的各种文化元素

    近日获悉,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道凤岗村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这是继澄海的程洋岗、前美、龙美和潮阳的南阳之后,第五个获此荣誉的汕头市辖区内的古村落。

    省专家组在考察凤岗时,对该村民居的建筑风格、传统风貌大加赞赏,认为在这里,山光水色、海影涛声、巨石古榕相映成趣,集中展现了滨海古渔村的各种文化元素,很有代表性,应该好好保护。

    请让我当一回导游,带您到凤岗村寻找一脉悠然的渔村古韵。

    古老渔村

    凤岗,位于汕头市濠江区东南部,属马滘街道辖内的一个滨海渔村,濒临南海,由于西南有棒槌状的达濠岛横亘成为屏障,所以在地理表述上是“与达濠岛隔江相望”。这里说的“江”其实也不是江,因达濠岛绵延二十余里,与大陆若即若离,中间只隔一道窄窄的海峡,东起河渡门,西至磊口门,水面最宽处500米,最窄处仅50米。十分有意思的是每日南海潮信涨时,海水从东西口涌入,浩浩荡荡,至峡湾的中间点“石壁”处汇聚,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潮线”,堪称奇观;若是退潮,海水又分双头倾泻而出。这道峡湾,古称“河渡溪”,形如江河,故有“濠江”之称。

    凤岗古渔村所处的位置,正好位于峡湾的最宽处,江心有一小岛,形如爬龟,是为龟山;南去三里一片海滩,隆起几道丘陵,形如蟒蛇,是为蛇头滩,构成了濠江的重要门户“龟蛇守濠江”,成为一大景观。凤岗村就座落在此风光旖旎的海影涛声中,一山岗状若雄鸡,植被茂密,怪石嶙峋,古榕苍苍,民居就聚落在山岗之南、西隅,村庄面临濠江,古地名称“鸡岗”。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改称“凤岗”。为什么改为“凤”?据说当时有一风水大师游历至达濠岛,惊叹于风水奇佳,正好形成“双凤朝牡丹”的格局,“牡丹”是指对岸“三乡”埠头,“双凤”一是指“鸡岗”村,一是指隔江的“下尾寨”,于是在康熙年间达濠城建成重新核登地名时改称“凤岗村”载入县典。

    凤岗村面积不大,约2平方公里,人口7000人左右,村落形成可远溯至700年前,元延祜六年(1319),有郑姓人家到此定居,以捕捞煮盐为业,几百年间乡兴族旺,蔚成大乡。

    特色民俗

    就源流而言,凤岗村的民间文化是从属于潮文化的,神明崇拜、婚丧喜庆、四时八节的仪俗与其他地方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这里有一个影响很广的民俗现象——凤岗妈崇拜。

    凤岗妈崇拜源于妈祖崇拜和珍珠娘娘崇拜。妈祖是沿海民众最尊崇的海神,几乎所有的渔民都把源于福建湄洲的妈祖当作保护神;而珍珠娘娘则是潮俗中专门佑护婴幼儿的保护神,尤其是在小孩麻疹时(旧时小孩出疹有一定危险性,麻疹称“出豆”、“珍珠”)。凤岗妈是这二方面的结合体,但意指范围更广泛,是地域民众诸神崇拜的综合表述。

    关于凤岗妈,在达濠古镇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趴在江心的神龟(即龟山)蠢动起来,想爬到濠江的出海口——门嘴,把濠江的门户给堵上。达濠是鱼米之乡,峡湾是天然的港湾,如江口封堵,将成死港,渔盐业尽失。在这关键时刻,凤岗妈化身为一只雄鸡飞上山岗,引吭高歌。神龟以为天亮了,吓得不敢动弹——永远蹲守江中了,这样达濠良港保住了。

    这个传说把神明崇拜和民生需求结合起来,十分人性化,为凤岗妈崇拜造就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和心理亲和力。而今,每年正月十七是祭拜凤岗妈的圣日,规模之大、信众之多、膜拜之虔令人咋舌,成为潮汕地区一道人文景观。

    凤岗妈庙座落于凤岗山北侧,面向村居背依濠江,四周是老榕树和相思林环绕,景致优美。庙不很大,仍称“珍珠娘娘庙”。前有一水池,左右各凿井一眼,水井之侧有两巨石,高逾二丈,一若龟一若蛇,是为护法龟蛇。在这里登临览胜,极目江天,心旷神怡。

    这样盛大的庙会起于何时,已不可考。相传几百年前的一个正月十六夜,凤岗乡的几位耆老同得一梦,梦中妈祖金身降落本村。第二天大家凑在一起同叙梦境,十分惊异,遂倡议设炉供奉。按惯例,香炉应面向南海,但安炉次日,香炉竟不翼而飞,经村民寻找才发现香炉移到面北之山腰上,大家以为有人恶作剧,把香炉请回原位,但第二日又出现这种情况,如是者三,乡民觉得有异,请来风水先生堪舆,方知面北之处正是凤岗山龙脉宝地,于是乡人集资修建了妈祖庙。从此凤岗妈祖显灵的传说广泛传布,四乡六里前来祭拜的香客络绎不绝,逢年见增,规模不断扩大,成就今日之盛。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日,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成为粤东地区极具影响的民俗活动。这项民俗活动至今沿习着许多独特的仪轨和程式,如“活鸡活鸭上供桌”、“赛酥糖塔”、“争插头炷香”,“祈福挤石门”、“红桃粿求丁”和“连天炮”等。

    海国风光

    按地貌来分析,凤岗村的所在地原应为岛屿,四周山环水绕,盐田港汊,阡陌纵横,民宅依山而筑,延伸至海边,一个典型的潮汕古渔村群落。就村居的建筑风貌来说,有两个最主要的特色:一是延承了宗族封建道统。二是体现了渔村的生活习俗。

    凤岗村古民居建筑的总体风格是承袭了潮汕建筑文化中的封建道统。潮汕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多次南移汇聚,凤岗也不例外,不论迁移的过程如何曲折,其宗族文化仍为中原人文之一脉,体现在建筑上是以宗祠为中心的合族聚居模式,“潮州厝,皇宫起”揭示了中原文化的渗透。凤岗村的聚落群必围绕宗祠为中心,宗祠则是“四点金”格局的大型建筑,民宅则依次环绕,前低后高。凤岗村现有四大祠堂,均为“郑氏宗祠”,整个村落都依其宗族理念、风水讲究及美学需求来营建。这些建筑,大致成于清代中叶,斑驳的照壁、高耸的屋脊、精致的窗棂、古朴的天井,无不透露潮文化的传统特色,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从文化的角度与现代对视。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积淀。凤岗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百年的历史演进,凤岗人对家园的守望和眷恋,也无不在建筑物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其一,井是命根。这里有一俗谚:“凤岗借米无借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凤岗村淡水奇缺,自古村民饮用水都依靠打井,但打出的井不一定好用,故乡里几眼甘甜的古井成为族人的命根。全村最著名的井是“妈宫井”,在妈宫庙之东,呈正方形,条形灰岗岩所砌,几百年来泉涌不息,水质甘冽。这些井有一独特之处,由于沿海常有台风,凤岗屡遭海潮所淹浸,但潮退之后,井水依然甜美,亦为一奇。其二,由于受地形所限制和生产上的便利,凤岗的民居还呈现了小径多且曲折的特点。历史上凤岗的主要产业是浅海捕捞、海水养殖以及少量的旱园种作,家家都是几种劳作兼而有之,所以,住宅的建设除了按古制之外,还要满足生产劳作所需,特别是靠近海边的民居不大讲究朝向,路道呈弧形且内外结构都是从实际和方便于生活出发。门口或堆着贝壳或晾着鱼网,男人修着竹排,女人补起鱼网,这样很有情趣,更体现了潮汕渔村的独特韵味。走在古韵盎然的凤岗村,浆声帆影,诗情画意,每一处建筑都经过光阴的磨砺,让人去追寻逝去岁月,抒发思古之幽情。

    风物志略

    凤岗村的风物数不胜数,聊举一二。

      首屈一指的是自然景观。当你站在凤岗的山岗上,海国风光尽收眼底,远处是云蒸霞蔚的达濠岛,隔着一泓烟波迷蒙的海水,渔舟穿梭往来;足下,是一望无际的参天古榕,把整个村子掩映,空疏之处露出几角屋檐,偶尔还可见炊烟袅袅升腾;山下是形态各异的礁石群,鹭鸟栖霞,潮汐涨退,水沫飞溅;拴在岸边的竹排和舢板随波摇荡,传来天籁一样的自然之音……

    其次说到人物。讨海人的生活是艰辛的,但大海的摔打和养育,造就了凤岗男人伟岸的身躯和坚毅的性格,具有海一样的胸怀和豪情。这一点,充分体现出在每年端午的龙舟赛上。凤岗的龙舟赛之所以特别好看,在于把楚文化中龙舟赛于江河的习俗移植到海面,讨海汉子划着龙舟在海浪上疾速穿行,风浪飘摇,如履平地,这一份豪迈和粗犷,让人动容;女人们呢,其勤劳和贤惠则体现在年头岁末和四时节俗中,她们满蕴喜悦忙前忙后,张罗祭品,敬祖先谢神明,感恩天地的护佑,把一家人的平安装在心里——这时的她们是最美丽的。

    物产方面当然要说到薄壳。“凤岗薄壳”名闻遐迩,以粒大、肉饱、质甜著称。800米纵横的峡湾成为薄壳生长的天堂,每年的五至七月,正是“洗薄壳”时节,全村弥漫着一派收获的喜悦,年轻的小伙到放养海域,潜水捞洗薄壳,满载的四肚船络绎靠岸起卸,把码头堆得小山一样。这是老天赐给凤岗的风物,也是凤岗人奉献给我们的美味。

    好了,说得太多了——其实也不多,在凤岗,还有很多美品来不及细说,剩下的,让你自己去寻访和品味。

     ——陈坤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濠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