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题目很大,似乎不是一篇小文章所能容纳、涵盖的。
但我想,如从某一个角度切入,谈一点纯属个人的浅见和观感,无涉宏大叙事,也未为不可,说得不对,就正于方家就是了。
想写这篇文章,缘于一句话。这一次,有幸到温州“参观考察”,导游小姐在车上对温州进行介绍时说:“温州自来就有东方犹太人的美誉。”犹太人自然是智慧和善于做生意的象征,在我们认知里,潮汕人一直也自认并以为外人是以此来指称我们的,猛听到导游小组这样说,真有点酸溜溜。我不是说别的地方就不能用这个说法,我的意思是,目前江浙地区和潮汕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而使我们敏感的神经被这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拨动,而生发出关于人文精神、市场意识的反思和感慨。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江浙地区已成为全国发展最迅猛的区域,而潮汕地区则相对处于后进的境地。想当年,在汕头成为全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并且“汕头模式”甚嚣尘上时,江浙地区还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温州模式”还在襁褓之中。三十年风云激荡,历史辩证法不承认永恒的生命,时可以易,势可以变,如今情势发生逆转,是人文因素还是必然的逻辑?
就经济学意义来说,江浙的发展脉络可以温州为例,其成功至少有三大要素:一是传统积淀。“钱塘自古繁华”,这一片经济的沃土自不待说了;二是人文精神,祖师爷范蠡遗下的生意经一直在深刻影响头脑活络的瓯越人;三是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那可是需要过人的本领、胆识和魄力的。
三十年来,温州人也走过弯路。想当初,沐改革开放之时雨,刚刚起步的温州人也曾忘乎所以,做假货起家,在赚得第一桶金的同时,声名狼藉,如过街老鼠、到处喊打,“百步鞋”、“一天鞋”臭名昭著。温州人知道已无路可走了,难能可贵就在于纷纷转身,脚踏实地做起了品牌,如今风生水起,打火机生产量占全球80%;皮具制品异军突起,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叱咤风云,“奥康”、“红蜻蜓”跨国连锁;“炒房团”遍布世界各地。雷霆万钩,猛得惊人!
我们潮汕地区也有过挫折,但十多年过去,依旧元气不振、举步蹒跚,二相比较,难道不应从人文内核去寻找原因。
在温州,我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某商业街区有一个公厕,由于使用的人众多,管理不善,卫生环境极差,整天臭气冲天,成为一个老大难。管理这片房产的公司董事长找来了一个老太婆,说你可以在公厕设收费点,收费全归你,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随时保持厕所的卫生整洁。老太婆依约而行,一年下来,居然赚了二十多万元,惹得很多人眼红目绿,争着要承包厕所。董事长说好我们竞拍。竞拍会上,厕所确被一做文化产业的艺术家以50万元竞得,随后事件发展充满戏剧性:艺术家投入巨资对厕所进行超豪华全面装修,搞出了一个“五星级厕所”,并登报宣传。骤然,公共厕所成为远近人们甚至外地游客争相一睹的热闹之所,人气高涨,知名度奇高。商业艺术家看时机已到,在厕所周边设计几处显眼的广告位,公共招租,结果可想而知,艺术家以二十倍的收益完成了一个成功的策划案,而且他的潜在收益还无可限量。
再举一个例子。前些年,温州一个在建体育馆因资金问题搁置下来,换成别的地方就会这么做:让某个大企业家来捐资并命名“xxx体育馆”或进行经营权的转让,但温州人不,而是向企业界招标,投资者按投入资金量可获得某区域看台座位若干年的支配权,在这期间,任何演出或比赛,这些位置属于投资者,双赢的策划案得到热烈的响应,体育馆建成了,政府没有bt也没有“被绑架”,运营相当成功。
这就是温州人!
很多人从这些案例看到温州人脑子的活络,但止于此吗?不,它像一个多棱镜,折射了温州人作为浙商重要代表的全部优秀素质——善于抓住机会,把收益做到最大。我们还能够从中看到维系市场经济的一条看不久的脉络——市场的契约精神在起作用。
市场是什么?按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理解:市场就是分工与交换。妙哉斯言!这个案例链条中的每一个人都遵照商业规划来操作,都遵守着对社会、对市场的承诺,娴熟利用市场心理来实现市场收益。
想起了多年前阅读过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老先生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地区的市场精神,江浙经济之所以能超过内地诸多区城,历史传统由来有自。在这个环境里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当下生活,而是来自于历史的传承,并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无师自通,市场经济是最优秀的老师。
潮人群落 一直以来所崇尚的勤劳、刻苦、团结等等,应该说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特质,但单纯依靠筚路蓝缕、忍辱负重和勤劳简朴“光荣属于前辈”,在大时代面前,应有新的精神元素的注入,不然,“东方犹太人”的称谓让我们脸红。
温州人能带给我们触及灵魂的思考。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温州—厦门动车组上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