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社会建设的紧迫性和实现途径
  • 2011-05-12 09:40
  • 来源: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 内容提要:加强社会建设是当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必须同步跟上,否则就会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汕头加强社会建设,应该重心放在社区基层: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标的,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二是以夯实基础建设为标的,构建高效的社区管理体系;三是激发社会活力,优化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四是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建设的工作体系。

    关键词:社会建设 民生 服务体系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有一段重要的论述:“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继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建设”之后的系统论述。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专门的章节“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实现的方式,进行的全方位、战略性的阐述及部署。

    党的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就一个战略命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并提出具体实施的方针,可见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也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此问题的极端重视。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社会领域表现为活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这是一个社会在快速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形态,西方发达国家也经过这样的历史阶段。因为在社会大变革的条件下,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复杂性。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对政府某种程度的不信任,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等。最近几年,群体性矛盾甚至恶性事件的不时发生都向我们透露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更应引起我们严重关注和高度警惕的是,这些问题已经从早期的、潜存于心理层面状态外化为严竣的社会问题。

    二、当前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问题根源于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即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的是特定时空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向。当前,几种主要的社会心态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领域各有体现(在汕头也不同程度存在着):

    (一)、经济领域:收入差异而致心理失衡。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的地方资源的分配、利用不公平,导致了明显的贫富差距,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生活得不到保障,有的行业薪酬畸高,有的行业杯水车薪,有的地区富得流油,有的地区民怨很大。2009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了0.5(国际警戒线为0.4),已达社会容忍度的临界点,巨大的收入落差导致一些人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挫败感,萌发了仇富、仇官、怨恨、攻击乃至破坏心理。

    (二)、政治领域:草根阶层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制度保障,但从现行的政治运作来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缺少参政议政机会,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有的在社会受到不公平对待,求告无门走上上访之路又被目为“刁民”,造成他们强烈的心理无助感。

    (三)、文化领域:道德信仰滑向庸俗化、主流价值体系缺失。改革开放造就文化多元是新时期思想领域的最大特征,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几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某种程度的曲解和否定,传统文化根基遭到憾动,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生硬突入,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生吞活剥。适应新时期思想需求的文化体系还没建构成型,这是非常严重的!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和私欲膨胀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空虚与茫然。

    (四)、社会生活:普遍存在压力和焦虑。这是由上述三方面所衍生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尊严、精神需求等诸多领域。这些基本民生问题横亘在人们面前,导致人们担心未来、顾虑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职场压力加大,社会充斥着焦虑、不安、失望的情绪。

    上述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处于上升的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这毫不奇怪,无须如临大敌、应对失倨(我们一些政府部门对待群众上访就值得反思),但是也应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疏导,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如任其发酵,后果不堪设想,说的严重点,会动摇国家政权的根基。近几年,北非、中东一些国家出现动荡和骚乱,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这是一面镜子,值得深思。

    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步,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在重大民生问题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普遍性存在的社会问题相比,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着眼,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 他山之石:西方国家社会建设的经验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碰到这样的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们以比较有代表性的纽约和伦敦为例来看:

    纽约的社会建设是在政府、委员会、非营利组织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基础上展开的,重心放在社区。政府行政是纽约社区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市、区两级政府承担着社区建设的行政职能,社区协助处设在市长办公厅内,为全市29个社区委员会在履行职责中提供帮助,确保市政府部门在有关涉及社区事务和处理市民所反映问题时与社区委员会进行合作;在城市财政支出预算中,优先考虑社区的同时,对各社区的财政资助额度提出建议,为社区委员会解决问题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协助和机制;社区委员会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根据《纽约城市宪章》,社区委员会的职能分为6个方面:一是关注社区需求;二是协调与沟通;三是社区规划,四是提交报告,五是编制预算,六是评估与监督;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广泛参与社区的服务性、互助性、兴趣性的建设活动,规模非常庞大。纽约的社会建设以社区为单位形成一种市区两级政府行政参与、社区委员会自主治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完整而规范的制度,面对各种出现的问题,两级政府之间、市区政府与社区委员之间以及社区委员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按照政府、社会、公民的应有权利和功能进行合理的职权分工,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参与者职责明确,并以《纽约城市宪章》的形式予以法制化。

    伦敦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在社会建设方面,起步较早,主要实施“邻里复兴战略”。做法有三点:一是着重发挥政府在推进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作用,目标定位是“扶持健康牢固与充满活力的社区”。使不同种族、家庭、教育背景、阅历的民众都得到尊重,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除了建立一整套体系,由中央财政、市政府、慈善组织和财团对社区发展予以资助,并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强化对社区共同体的培养。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社区委员会与政府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国家的福利政策通过社区来实现,促进机会均等;三是提供全面、优质的社区服务,内容涵盖医疗、教育、住房、环境、公共安全等多方面。这个做法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服务广泛、内容精细,二是自主运作,适应性强;三是自我发展,管理完善;四是合作双赢,共建共享;五是职工体系完善。闻名全球的韦鸣恩男爵就是在伦敦致力于社会工作,倡导公共服务精神,开展社区服务,大力推动“大社会计划”,开创了英国社会建设的新路子,成绩卓著,2010年6月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终身贵族。

    上述的一些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四、当前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实现方式

    针对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建设,成为当前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医疗事业、体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是三部分: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

    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优化社会结构,又要完善社会服务功能,还要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操作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构架即国家层面,可称为“上层建设”,二是终端环节即社区层面,可称为“基层建设”。

    在国家层面上,着眼点在于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化解社会对立情绪,使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统一起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红利”。主要有:

    (一)、合理统筹社会的分配和再分配: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力日益增强,让全体国人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化改革,凝聚人心,赢得民心的当务之急。要优化分配体制、开发就业岗位,遏制贫富差异过大的不良状态。

    (二)、政治上重视民众的诉求。改革民众参与政治的方式和途径。在基本政治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充分扩大民主,切实惩治腐败,取信于民,让天下归心,以人心的凝聚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公共事务的运作上造福人民。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封建王朝,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理解民众疾苦,体察百姓需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在终极目标上造福于民。

    (四)、精神生活上的抚慰和疏导。当前的信仰缺失和民众对政府机构某种程度上的不信任感,根源在于社会运行体系的急速转变和行政资信的不透明,还有特权阶级对社会资源的非法占有也使部分民众对未来失去信心,政府要通过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对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来重建民众的信心。

    在基础层面上则要强化社区服务,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让国家的惠民政策在社区的层面上得到落实,这一点更为重要。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加强社会建设应遵循统筹、合作、治理的原则。统筹是指考虑多方面的不同因素,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统筹解决所存在的重点问题;合作是指调和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力量,协作推进社会的和谐兴建;治理是指发挥社会管理不同的参与主体,尤其是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作用,调动其共同承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推动社会走向良好治理心态。

    这几年,北京市的社会建设,走在全国的前面,主要做法是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走体制机制的创新,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这一点,为汕头的社会建设(尤其是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汕头加强社会建设的思考

    作为最先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的社会建设应该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新的起跑线上,郑重提出了建设“幸福汕头”的战略目标,这是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和温总《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部署的具体化,“幸福”的概念是什么?幸福感又着落在哪里?其实和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最近,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范围扩大,依托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汕头将迎来跨越式的大发展,社会建设必须同步跟上。作为全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的濠江区,这次专门成立“社会建设部”,把社会建设摆在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突出的位置上,就是向社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社会建设不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而是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借鉴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注重成效。

    汕头的社会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标的,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坚持政府、市场、社会的互联互动,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均等,塑造政府新形象;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密切关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环境等重大社会问题,发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三是建设社会服务网络。把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社区为点、社会为面,把服务做到常态化、经常化、制度化;四是创新服务方式。把对社区的管理改为主动服务,可由社会组织或机构承接的事项,政府要放手,通过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多种形式,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服务项目上,按实际需要可考虑设置青少年成长辅导服务、老年人健康服务、社区居民文娱服务、关爱残障人士服务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等。

    (二)以夯实基础建设为标的,构建高效的社区管理体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的基础作用非常重要,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可试行设置社区综合服务站,在基层党委和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成为党惠民政府的主要执行者,工作范围包括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文化事业等,以“依法、公开、高效、便民”为原则,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三)激发社会活力,优化社会组织管理体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使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政府和职能部门仅对其实行政策性的指导,使之成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群众广泛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此前提下,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如义工团体和志愿者),使服务面更广、服务力度更大;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在社会组织中的“枢纽”作用,作为龙头,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四)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建设的工作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的作用,加强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扩大党建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党建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社会工委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网络化管理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的建设,县(区)及所属街道(镇)都要成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扎实推进社会建设的工作进度,周密制订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强对社会工作队伍的招聘和业务培训,实施人才培养的社会工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汕头社工队伍,从而使社会建设走上制度化的道路。

    参考资料:

    1、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变化》

    3、《纽约社区建设的经验》

    4、《世界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5、《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纲要》

    6、《当前几种社会心态问题的心理解读与政策建议》

    二〇一一年五月写于濠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濠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