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达濠古城承载的不仅是建筑文化,还展示着饱满悠久的潮汕地域文化。濠江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正如火如荼的建设,乘着濠江旅游蓬勃发展的春风,需要我们一同来关注达濠古城的保护和开发问题,这是民众所关注、社会所期盼、也历史所需要的。对达濠古城进行深度保护和开发,是濠江新城迎来新发展和濠江休闲古韵旅游开发理念的完美契合,是实现传承古城文脉、改善人居和旅游环境、提高濠城悠古与现代文明结合度的有效途径。
一、达濠古城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达濠古城位于汕头市南面的达濠岛,是全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于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袖珍古城呈正方形,只有0.014平方公里,约一个半球场大小。城墙高5.3米,厚1.35米,墙顶还设有城堞。城墙下半部用石块垒砌,上半部用贝灰、粗砂和黏土夯筑。城设东、西二城门,为高3米、宽4.5米、厚4.3米的石拱门。原来城门上筑有城楼,是重檐三开间大厅,现已无存,城墙上是布满枪眼的高墙。城的四个角原都筑有瞭望平台,均无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时的城池,城西设有“水师左营守备府”,相当于现在团一级的军事指挥部;东面设“招宁司巡检署”,即现在的公安局;城北则设“招收盐场”,相当于盐务局;东、西、北三个机构形成晶字形布局,古城实际上成了政治、军事、经济管理中心。
如此袖珍的城郭是怎么诞生的呢?清康熙年间,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朝廷,请准在达濠沿海一带构筑城墙,用以防御明朝余党和海盗的骚扰。据传说当时的地方官许颖思前想后颇为苦恼,觉得在此地建城廓,一来不方便靠潮汐劳作的渔民出入,二来以渔盐为业的居民生活本身极其贫困,温饱且难,更无财产遭劫之虑,而且大兴土木搞城建工程,怕是劳民伤财,让民众雪上加霜。但若不筑城又恐难以向上司交代。于是,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建成了如此袖珍的小城——招收城。民众对许公的爱民情怀十分敬佩,建造了许公祠。
但这一传说现在被有关史籍资料证实为误传,许公实是在招收城建完之后才到濠城。而许公备受敬仰的事实,在民间也变成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给历史留下了烙印,更为这座袖珍古城增添了丝丝神秘,引人入胜。
于是,把保护与开发达濠古城提上日程,意义深远。
首先,濠人需要古城将文化巩固、提升和延续。古城孕育着文化,文化滋养着濠人,人类文明需要文化的星火传承。三百年的古城承载着地域特色浓郁的历史和文化,不仅属于濠江人民的,更是属于潮汕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濠江风土气息浓厚的民风民俗和风物特产,加上繁荣的民间文艺如楹联、潮乐、灯谜、书法等,都是历史的产物,是古老城隍带给现代的财富,更需要通过保护和重现,得以历史的铭记和延续。
第二,达濠古城凝结了濠城人民的浓浓情感。不管是民众对许公体恤民情、为民办事的爱戴和感激之情,还是区委、区政府保护文物古迹、重现历史、重视文化的职能发挥,无不倾诉着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家乡的感恩情怀,和对民族自豪感的一种精神寄托。
第三,保护与开发达濠古城,能有效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濠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重视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古城原貌的辉煌再现,既能丰富古城的文化内涵,展示濠江地区深厚的历史和民风,又能帮助后人探访中原文化的印迹、完成潮汕地区追古溯源的愿望。
第四,保护与开发达濠古城,能提高濠江本土居民的文化素养。古色古香的古城原貌、传统潮汕文化的凝合、书画工艺的展示、潮乐潮剧的弥漫,历代先贤事迹的重现,无不给濠江新城传递着文化的符号。设想在宁静致远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哪位老人不为这厚重的文化而自豪,哪个小孩不被这繁荣的气息潜移默化的感染。
二、达濠古城不堪的现状
这一处隐蔽于闹市与新楼间的袖珍古城颇具吸引力,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CCTV-4《走遍中国》摄制组拍摄专题片《走进汕头----达濠古城探秘》,使这个最小的袖珍城首次在世人面前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古城内人来人往,小孩们结伴嬉戏、老人们树底下抽烟聊天打牌的画面书写着古城悠闲自在的生活景象。历经近三百年的沧桑岁月,古城景数几度变迁,斑驳的古城墙和裸露的石头墙基在岁月的流逝中印照独特的地域民风,散发着一股股幽远古老的气息。
但本是休闲惬意的意境却使游人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原因在哪?
首先,古城破坏严重,历史遗存少。以前三个司的建筑、城隍庙、许公祠已不复存在,只剩四面围墙。第二,人为的环境破坏,毫无规划意识的格调不同的电影院,宿舍楼、球场、小卖部等的乱搭乱建,使得古城完成变样。第三,历史上重视不足,没有严格的政策和措施加以实施。第四,小摊小贩的吆喝声、庸俗的舞台表演和低档劣质商品的摆卖,使得本应情有宁静、古韵飘香的文化遗存变得不堪。难怪有声抱怨道:“沧桑的古城骸壳再也抱不着达濠的人文氛围,工人文化宫的书香在艳舞劲歌中渐逝,两排买杂摊好似是文化土壤上的两道深深地疤痕,干竭的千年古榕正在一叶叶地凋零……”达濠古城的保护如果没有得到重视,挖掘文化内容进行资源开发和永续利用更是无从谈起。
三、达濠古城保护和开发的理念定位和“三结合”原则
在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中,需要一个好的理念和定位。有学者提出在潮汕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逝的今天,竟能在达濠的民居建筑、饮食习惯、经商文化、民间节庆等中发现了中原文化的点滴印记,作为潮汕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冲击和结合的海滨港口地区--濠江,古城更应该明确承载历史和文化的定位。理念犹如灯塔,在达濠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中,应提出明确的理念,即以“尊重历史、恢复原貌”作为指导思想,以“承载达濠历史、重现潮汕文化、融合旅游元素”作为功能定位,将事半功倍。
关于达濠古城的具体设想,可借鉴其他古城旅游开发的创意和模式来明确保护的原则和开发的思路。丽江古城展示着纳西文化和山城与水乡的交融,引领着一种以“民居客栈、书屋、酒吧”等主打文化休闲度假符号的古城旅游新潮流;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则在古井、古街、小桥古道和院落的每个角落,以及陈列的古字画、古器皿、古家具和徽刻书籍中渗透着深厚的儒商文化和凝重的宗教信仰;湘西凤凰则凸显土家族和苗族的少数民族韵味;另外还有以特定朝代文化为主题的杭州宋城和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西安大唐芙蓉园,则是用时间的积淀和现代的元素,打造既尊重历史又符合时尚的旅游吸引物。
保护和开发达濠古城,发挥承载历史文化、创造旅游经济效益功能应确定“三结合”原则:
第一,保护历史遗存和重现历史原貌的结合。保护文物的精髓就在于保持历史的原状,整旧如旧,不加人为的修饰,重现幽远宁静的古城风貌,回归淳朴民风。
第二,展现历史和扩展文化内涵的结合。三百年的时间沉淀培育了繁荣的文化和民风,潮乐、书画、灯谜、楹联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塑、木雕、嵌瓷、泥塑等手工艺文化,彰显着潮汕人民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达濠鱼丸、达濠鱼面、墨斗卵粿、达濠米润、珠浦酥糖、蒸炸鹅等美食,围炉、做粿、迎元宵、挽面、庙会、赛桌、唱戏等等民俗风情,诉说着人们对生命的礼赞。达濠古城这座袖珍建筑,需要多层面的文化展示和拓展才能变得恢弘磅礴。
第三,古城开发保护和濠江城市发展与改造的结合。在古城的修复中,所有的基础设施、商业配套、和景观建设,需要注重与周边的青云岩山地景观、濠江沿江景观、街景甚至整个濠江新城的建设有机融合,协调一致。
四、达濠古城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思路
根据理念和功能定位,依据保护和开发的“三结合”原则,在借鉴其他古城保护和开发的创意和模式,而提出达濠古城为“承载达濠历史、重现潮汕文化、融合旅游元素”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思路:
第一,建议将文化馆改建为濠江历史博物馆。现区文化馆旧址所在地为陈氏宗祠,建议保留宗祠建筑,建设为濠江历史博物馆,通过文物、图片、视频、实物等丰富的载体,展示濠江历史变迁和文化进步的过程。另外,陈氏族人曾要求归还祠堂,但祠堂处于文物保护单位之内,应属政府所有。建议先明确祠堂产权为政府所有。建成历史博物馆后,后厅可以作为陈氏族人祭祖场所,毕竟传统祭祀活动也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民俗活动,但其族人必须按照遵古法制的原则修复祠堂为条件。
第二,恢复历史原貌,重建许公祠和三大衙门建筑。除了保留陈氏宗祠之外,古城内的其他建筑物一律予以拆除,恢复古城的历史原貌。按照清代格局,在城内西面重建“水师左营守备府”,东面重建“招宁司巡检署”,城北则重建“招收盐场”,东西北三个机构形成“品”字形布局。按以前的生活工作情景塑造蜡像。并考虑结合旅游功能,把濠江的土特产生产流程融入其中,供游客参观、体验、购买。
第三,城内西侧建造一座三层仿古楼阁,一层为戏台,是对潮味十足的文艺进行动态展示,热闹非凡。二、三层为工艺美术书法等作品的展销厅,是对濠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的静态展示,典雅宁静。该古楼也可作为城内格调呼应的景观点,并且可供游人登高望远,一眺濠江之流水潺潺,山峰之郁郁葱葱。
第四,开辟城前广场,修造护城河,并在广场两侧打造骑楼和仿古廊坊,供潮汕风味特产及美食展销。古城的前方可考虑修建护城河,再拓建城前广场,延伸至海边,一来使古城视野开阔,让游人看到古城全貌,二来可消除拥挤感。广场还可设计为广式阶梯模式,每一层即标明各个朝代海岸延伸的位置,是尊重地理科学的一种展示。广场内两侧可树达濠诸先贤的光辉事迹和诗文,让历史铭记于现代,让民众缅怀先人。广场外两侧可修建仿古走廊,建潮汕特色建筑--骑楼,让到访游客置身于古老城隍的亭台楼阁,品味潮汕风味的美食特产,尽品古音古韵的潮汕民乐和书画作品,找寻“潮汕印象”的古老芳踪。
(后附达濠古城设想的规划图)
五、达濠古城保护与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式
保护文物古迹并开发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需要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古城项目的理念确立,到全盘规划、统筹设计,再到按部就班的实施规划,需要有宏观的古城保护的视野,也需要有旅游开发的理念和创意,需要我们不断借鉴其他古城保护和开发案例的成败经验。
在实践中将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及应对方式,探讨如下:
第一,理念问题。保护和开发古城首先要明确和强调的是理念。建议达濠古城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整旧如旧的修建,要赋予浓厚的潮汕特色和历史气息。要聘请有古城规划和开发经营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实地勘察,进行尊重历史和潮汕文化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科学的、严谨的规划。
第二,资金问题。资金是地方政府保护文物及旅游开发的瓶颈之一。关于资金问题,建议通过古城乡亲募捐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一来可增强乡亲对家乡的认同感,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同时也提供了社会各界贡献家乡的平台;二来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带来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开发和管理经营模式。对于资金的管理,需设立管理机构,社会募捐资金做专项管理,并且应在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专项基金,用于后续维护及更新发展。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进行管理监督。
第三,拆迁问题。要恢复古城旧貌,现在乱搭建的和一些不合格调的建筑需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别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置。属政府部门财产的(如电影院等),全部进行拆除;住宅楼可以考虑以提供廉租公房的形式进行退迁;属于乱搭乱建的,要求无条件拆除;经有关部门批准而在濠城内搭建的,建议给予适当的补偿;搭建在古城外围的建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清理。在古城规划片区,需通过行政手段限制,只能拆,不能建。
第四,人员安置问题。原属电影院的人员,达到退休年龄的办理退休;未到退休年龄的,可以转化为古城的管理人员。若古城以经营运作模式开发,电影院的人员保留一定年限的过渡期,过渡期内由政府补贴工资。文化馆的人员,可以转化为濠江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濠江历史博物馆纳入文化馆管理。
第五,古城的经营管理问题。可引入有经营理念和管理经营,能挖掘市场潜力旅游投资管理公司来经营。但古城属于公共资源,具有公共性,可考虑由区政府下设的古城保护机构来监督。经营管理中,兼顾古城保护和开发效益,兼顾盈利和持续维护,并能结合当地潮汕文化、美食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内涵,以及桃花节、南山湾、巨峰寺等海滨生态休闲旅游拳头产品,进行宣传和策划,赢取市场份额。
附:达濠古城设想的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