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 蚊子投递的"毒包裹"
小知识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肯雅热”名字由来
名字源自非洲土著语,意为“痛得直不起腰”——其典型症状便是突发高热与剧烈的关节疼痛。
# ⚡ 中招后,身体会发出这些警报 #
*突然高烧:常达39℃以上
*剧烈关节痛:小关节(如指关节)为主,可能持续数天至数月
*全身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
*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
传播元凶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俗称花斑蚊)
“叮咬传播”|
与登革热传播途径相同!夏秋季蚊虫活跃,正是高风险期,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基孔肯雅热 VS 登革热
哪些人中招风险高?
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被带毒蚊子叮咬都可能感染!
但是以下两类人群风险更高:
*前往非洲、东南亚、南亚、美洲等流行地区的旅行者。
*我国广东、云南等南方蚊媒活跃省份居民。
预防“2+3”原则
“2个”注意事项
1
近期计划出境游人员:
出行前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2
归国和即将回国人员: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天,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2天内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境外旅居史。
*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隔离治疗。
“3个”预防妙招
1
清积水灭蚊虫:
*蚊子幼虫主要孳生在水培植物瓶、坛、罐、树洞、竹洞等小型积水容器中,消除蚊虫孳生地首要任务是“清积水”,从根源上“灭蚊虫”。
*建议定时“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2
谨记防蚊要点:
*卧室纱门、纱窗、蚊帐必须装;
*蚊香、灭蚊拍、防蚊灯适时备;
*房间灭蚊杀虫、卫生死角要处理;
*出门长衣长裤、驱蚊手环不可少;
*户外树阴、草丛、凉亭等地方少逗留。
3
有症状需就医:
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基孔肯雅热,主要是对症处理,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1
特别提醒
近期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或正在发生本地疫情的地区(如佛山顺德)回汕后,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
来源:健康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