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汕头市濠江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512576444392G/2025-00040 分类:
发布机构: 汕头市濠江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5-09-11
名称: 关于对濠江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
第2025029号提案的答复
文号: 汕濠工信函〔2025〕2号 发布日期: 2025-09-26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关于对濠江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
第202502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9-26  浏览次数:-

白明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濠江区海上风电产业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濠江区作为汕头市发展海上风电的主阵地,全力推进风电母港、海上风电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进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省临海试验基地、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产业平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发展,助力汕头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在加快风电母港建设,提升产业能级方面

  一是配合推进广澳港三期及风电母港项目开发建设。我区紧紧围绕广澳港区三期工程9月15日开工的工作目标,与汕头招商局港口集团召开座谈会,明确各项目地坪标高,确定在广澳港区三期项目用地西北角布置一处集结场地,并向东拓展作业面,沟通匹配了山体平整工程与广澳港三期重装码头开发的时序进度,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开工现场及进出便道准备工作。

  二是同步推进进港运输通道、海工装备产业园开发建设。为配合广澳港三期及风电母港建设,我区同步推动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一期、广澳港后方山体(含海工装备产业园)平整工程项目开展工作,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施工图设计及预算编制等各项工作,力争9月15日前进场实施进港运输通道及港区连接线建设,9月30日前进场开展广澳港后方山体首开区开挖工作。

  三是推进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园区已建成广澳横二路、澳旺路、同盛路、三寮路,正积极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项目分一、二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概算总投资约13.48亿元,主要包括园区内河中路东段、沿江北路、青洲东路等主干道,已完成工程量95%,力争年底投入使用;二期项目概算总投资约22.02亿元,主要包括园区道路、通用厂房、仓库堆场、人才公寓等配套,目前项目二期市政道路部分已进场施工。

  (二)在加快风电园区服务配套,提升产城融合方面

  一是积极探索“生产在园区、服务在社区”模式。依托社区地缘优势,引导海上风电产业园区周边街道、社区积极参与生活及商业配套服务建设,整合东湖社区农民公寓、三寮社区商业街公寓等集体资产资源,谋划打造产业园员工生活配套服务,满足企业员工居住、餐饮、购物等多元化生活需求。东湖社区已动过公寓出租年增收约300万元,三寮社区商业街营业额增长50%。

  二是完善公共设施服务。统筹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成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园区周边已新增在建小学2所、扩建社区医院1家。

  三是打造临时摊贩疏导区。为更好满足产业园区内企业职工日常生活消费需求,解决产业园区内流动摊贩乱摆摊等问题,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我区在风电产业园内利用园区空地配套多个集装箱打造园区流动摊贩临时疏导区,引导流动摊贩规范经营。

  (三)在创新绿电价值实现体系,构建绿电交易机制方面

  一是积极申报建设国家零碳园区。我区依托国家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有利契机,编制了《汕头濠江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积极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园纳入建设国家零碳园区申报范围。同时,鼓励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在更高层面对标达标。

  二是探索绿电可溯源供应方式。我区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汕头濠江产业园海上风电片区绿电物理可溯源供应初步方案设想》,按“分布式光伏+储能”“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储能”“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储能”三个方案对园区近、中、远期不同阶段的绿电供应进行谋划,并取得了市供电局的支持性意见,下来将结合园区规划、产业规划,进一步完善绿电可溯源供应方案,推动方案落地实施,助力风电设备出海。

  三是谋划储能电站布局。积极向上级申请将濠江区增补列入《广东省独立储能电站建设规划布局指引》中的“新能源富集地区独立储能电站推荐布局区域”,支持电网企业等具备条件的能源企业实施“新能源+储能”项目。

  (四)在强化要素保障机制,促进风电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建立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以入选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区为契机,建立主要领导牵头挂帅、跨部门联合研究、专班化服务推进的攻坚机制,以联合体各成员企业建设需求为导向,加强协调沟通,逐个解决建设难题,高效精准做好施工工序衔接等关键问题。整合海上风电、联合审批两个专班资源,围绕海上风电产业项目开展“引进、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跟踪服务,推行单体竣工验收工作,促进产业项目及时建成投产。京能公司于2024年11月完成金风科技厂房独栋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金风科技于12月下线新一代深远海22MW海上风电机组,2025年实现上规纳统。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风电企业与汕头市域内高校、职校开展深度合作。上海电气公司与汕头大学合作持续开展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课题研究,联合开展风电相关方向研究生培养,与汕职院形成战略合作,探索举办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班;金风科技与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粤东高技、汕职院、汕头技师学院等多所高校、职校深入探讨交流,探索在海上风电领域技术创新、风电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战略合作;汕头技师学院开设了高端装备制造与海上风电方向专业。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引领作用。由市海上风电开发与产业发展专班统筹,会同相关区政府、海上风电开发企业、整机厂商等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招商工作。我区联合华润新能源、金风科技、中材叶片等落地企业积极与中车株洲所、泰克环保等企业对接,谋划引进制氢设备生产、风电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风电产业延链补链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

  全力攻坚推动“四个一体化”产业园全面投产达效,全球领先的40MW级六自由度实验平台建成投用并高效运行,筑牢产业基础。倾力保障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大型风电机组六自由度全功率智能测试平台”项目顺利实施,支持华能组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抢占智慧运维与设计研发技术制高点。依托“绿电”优势,积极谋划布局储能、氢能等关联产业项目,推动“绿电”在园区规模化应用,拓展产业新增长极。创新探索绿电交易、绿证应用等模式,加速园区向“低碳/零碳”迈进。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3年内力争再精准招引海缆、导管架、制氢、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3—5个重点项目。建全“一项目一专班”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保障项目快建快投。

  (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广澳港三期、进港运输通道等核心载体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港口集疏运能力显著增强。推进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二期、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基础设施配套一期、广澳港后方山体(含海工装备产业园)平整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建设。全力保障广澳港三期征地清障顺利完成,加快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含风电母港)及广澳港疏港铁路建设,打通港口集疏运“最后一公里”。

  (三)搭建绿色电力供应体系

  一方面探索大规模引入绿电,打造高比例绿电消费的汕头濠江零碳园区,充分利用近区华能勒门(二)、大唐勒门Ⅰ、大唐勒门Ⅰ扩建等海上风电项目,结合海上风电接入系统现状,通过在现有接入系统改造及新建线路工作,实现海上风电绿电物理可溯源供应至园区。同时,规划新增汕头金风科技测试风机项目以及“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进一步推动绿电直供通道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促进绿电交易,通过争取上级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针对购买绿证电量及进行绿电交易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努力探索并构建创新型绿电溢价交易市场机制。

  (四)强化产学研深度协作。

  促进海上风电企业与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深化合作,推动新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临海试验基地3、4号机位正式投用,加快推进40MW级传动系统六自由度地面测试平台、全功率拖动试验平台、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建成投用,集中资源开展海上风电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引导辖区范围内职业院校与风电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为本地风电企业输送契合实际发展需求的高技能毕业生。引导落地龙头企业在濠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建立区域总部中心,集聚行业技术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打造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