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强做优濠江区海洋经济,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助推2025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濠江区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临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培育壮大水产品产业,引导校企合作,支持企业科研创新,推进深汕对口帮扶协作,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濠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在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方面
一是全力发展海上风电主导产业。已引进风机整机、发电机、轴承等14个产业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海上风电产业初具规模。上海电气作为首个落户濠江区的海上风电企业,产值已累计超80亿元,金风科技已实现上规纳统。建设全球首个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于一体的“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集聚上下游企业,形成“车间流水线”,实现20兆瓦级风电机组整机与核心部件同步开发、集中生产、就近检测和零库存管理的全链条整合,达产后年产值预计142亿元。以“一体化”模式打造完整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创新实践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
二是配合推进深远海风电资源开发。汕头市积极谋划拓展开发深远海海上风电资源,向自然资源部申报粤东海上风电002项目(300万千瓦)用海试点,由市海上风电开发与产业发展专班牵头濠江区、潮阳区以及京能、华润、国电投等企业加快完善前期工作,项目已取得陆上用地预审意见、社稳审查意见等,已获得广东省发改委核准批复,取得大部分相关部门、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性意见,下来将继续加大力度争取项目获得用海试点批复并启动建设,为全国、全省深远海海上风电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试点经验。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引领作用。由市海上风电开发与产业发展专班统筹,会同相关区政府、海上风电开发企业、整机厂商等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招商工作。我区联合华润新能源、金风科技、中材叶片等落地企业积极与中车株洲所、泰克环保等企业对接,谋划引进制氢设备生产、风电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风电产业延链补链项目。
四是培育壮大水产品产业链。持续巩固和提升渔港传统服务功能,培育壮大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形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产品质量较高和经济效益较好、产业链较完整的水产产业体系。现有冠海水产、金派食品等优质水产品加工销售和冷链仓储企业40多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市级水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建设,冠海水产深加工建设项目、冠海水产深加工研发项目、现代水产品智能加工和智能仓储建设项目等水产产业基础配套项目建成,万吨级冻库和一批自动化加工、包装设备投入使用,濠江冷链物流产业园纳入汕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范围。
五是推进渔港和水产品牌建设。完成达濠国家一级渔港建设,推进广澳后江渔港建设和渔港搬迁,与深水港形成“港、渔互促共荣”发展格局。推进渔港新产业集聚与综合体验区建设和招商运营。“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广区域水产品牌,擦亮“味在濠江、食在濠江、游在濠江”名片。濠江区获评广东农产品品牌最高奖红荔奖“品牌之城”称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濠鱼丸”首获“湾区认证”。已研发潮汕赤鳘鱼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预制菜产品并投入生产,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二)在强化科技硬支撑方面
一是加快临海试验基地项目建设。项目主要建设4个大容量测试机位以及试验楼、升压站等配套设施,重点解决大容量风电机组缺乏整机及涉网检测试验场地的世界性行业性难题,单机最大测试容量24兆瓦,满足“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间更大容量新型风机的检测需求,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风电机组测试方面的世界地位。目前1、2号机位已投入使用,并完成多种机型测试工作,3、4号机位已竣工具备投用条件,试验楼计划9月底完工投入使用,升压站已完成施工招标。
二是协调推进协同创新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项目由华润集团联合鉴衡认证投资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包括40MW级传动系统六自由度地面测试平台及全功率拖动试验平台。其中,全球最大的40MW级传动系统六自由度地面测试平台,用于测试15-30MW超大型风电机组的机舱综合性能,是目前国际上功率等级最高、技术最先进的风电机舱综合实验平台,有力支撑助力海上风电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型风电机组六自由度全功率智能测试平台”成功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目前,项目已经完成桩基础施工,正开展地基处理和基坑支护工作。
三是建设区域职业培训中心。加快建设年培训能力超2000人次的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提供满足全球风能组织、国家海事局和海洋石油工业培训组织标准要求的培训服务,具体包括海上求生、高空作业、消防救援、叶片维修、机械电气操作等方面的安全与技能培训,打造一流的综合性培训中心,促进专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在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领域开展合作,满足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对层次人才需求。目前,项目综合楼主体结构已完成封顶,海上求生展厅、实训楼主体结构正加紧施工,预计9月底前完成封顶,年底前设备具备进场条件。
四是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风电企业与汕头市域内高校、职校开展深度合作。上海电气公司与汕头大学合作持续开展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课题研究,联合开展风电相关方向研究生培养,与汕职院形成战略合作,探索举办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班;金风科技与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粤东高技、汕职院、汕头技师学院等多所高校、职校深入探讨交流,探索在海上风电领域技术创新、风电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战略合作;汕头技师学院开设了高端装备制造与海上风电方向专业。
五是配合推进广澳港三期及风电母港项目开发建设。我区紧紧围绕广澳港区三期工程9月15日开工的工作目标,与汕头招商局港口集团召开座谈会,明确各项目地坪标高,确定在广澳港区三期项目用地西北角布置一处集结场地,并向东拓展作业面,沟通匹配了山体平整工程与广澳港三期重装码头开发的时序进度,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开工现场及进出便道准备工作,同步推动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一期、广澳港后方山体(含港区风电园)平整工程项目进展。
(三)在扩大“百千万工程”辐射效应方面
一是积极探索“生产在园区、服务在社区”模式。依托社区地缘优势,引导海上风电产业园区周边街道、社区积极参与生活及商业配套服务建设,整合东湖社区农民公寓、三寮社区商业街公寓等集体资产资源,谋划打造产业园员工生活配套服务,满足企业员工居住、餐饮、购物等多元化生活需求。东湖社区已通过公寓出租年增收约300万元,三寮社区商业街营业额增长50%。
二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时令旅游特色、网络热点、资源优势,精心设计体现濠江旅游特色和亮点的优质旅游线路,并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等评选活动,目前有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2条,包括滨海古韵乡村休闲游、赏田园风光·享采摘乐趣;省级精品旅游线路5条,包括滨海特色美食体验二日游、汕头开埠海港风情游、濠江山海潮风古韵之旅、探寻最“潮”乡土,“乡”约侨韵濠江、“味美濠江 惬意暖冬”——濠江冬季美食之旅;市级精品旅游线路5条,包括活力濠江·龙滩逸韵、美味濠江·活力一天游、滨海汕头·海湾虹影一天游、乐享魅力侨村、游古村落·享濠时光。
三是完善公共设施服务。统筹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成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园区周边已新增在建小学2所、扩建社区医院1家。
(四)优化营商环境与要素保障方面
一是推进产业协作共建平台建设。优化调整深汕合作园区范围,谋划将海上风电产业园纳入深汕合作园区,建成深圳南山-汕头濠江“百千万工程”产业协同发展创新中心、濠创园一期扩园项目、濠创园二期湾区展销中心等产业协作共建平台,链接深圳设计、人才、市场资源。
二是谋划出台产业协作专项政策。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对《关于支持深圳—汕头产业合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建议,谋划出台南山区对口帮扶濠江区产业协作专项政策(暂定),吸引优质项目落户园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积极推行“代办制”涉企服务。延伸打造“濠易办·你投资,我来办”特色品牌,推动我区涉企代办服务涵盖14个部门91个事项,为企业提供全程无偿、优质高效的代办服务,变“企业办”为“政府办”,开展“订制式”个性化服务;依托“粤商通”建设涉企服务帮办代办平台,实现掌上查询项目进度和办件审批进度、企业诉求线上直达;依托政务服务中心设立项目审批代办中心,设置代办服务专区,提供线下委托代办渠道和面对面咨询指导、现场帮办代办服务,累计为企业代办项目42个,其中工程建设类2个,开办企业类40个。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濠江区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进一步探索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助力濠江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
全力攻坚推动“四个一体化”产业园全面投产达效,全球领先的40MW级六自由度实验平台建成投用并高效运行,筑牢产业基础。倾力保障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大型风电机组六自由度全功率智能测试平台”项目顺利实施,支持华能组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抢占智慧运维与设计研发技术制高点。依托“绿电”优势,积极谋划布局储能、氢能等关联产业项目,推动“绿电”在园区规模化应用,拓展产业新增长极。创新探索绿电交易、绿证应用等模式,加速园区向“低碳/零碳”迈进。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3年内力争再精准招引海缆、导管架、制氢、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3—5个重点项目。建全“一项目一专班”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保障项目快建快投。
(二)大力推进海洋食品产业建设
深度融入汕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渔港新产业集聚与综合体验区招商运营,打造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与冷链枢纽。高标准推进省级“补改投”试点项目(水产品加工产业),做强濠江水产产业园。强化“达濠鱼丸”国家地理标志、“湾区认证”及省市级“非遗”品牌保护和价值挖掘,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支持冠海水产、金派食品等建设预制菜研发中心,开发赤鳘鱼等特色新品扩大出口。在渔港体验区嵌入透明工厂、非遗工坊等业态,推动“加工+体验”融合。
(三)完善滨海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滨海临港产业片区、广澳港三期等核心载体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港口集疏运能力显著增强。全速推进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二期)、滨海临港产业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国际风电创新港基础设施配套等在建项目,确保按期建成投用。全力保障广澳港三期征地清障顺利完成,加快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含风电母港)及广澳港疏港铁路建设,打通港口集疏运“最后一公里”。
(四)持续加强深汕合作
深化深汕帮扶协作,引进集聚深圳产业创新资源落户深汕合作园区,规范园区运营管理,拓展服务功能,打造对口帮扶协作示范标杆。深化“濠创园”运营,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产业模式,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要素服务保障。加强与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孵化等方面合作,推动深圳的创新资源、先进技术与濠江的水产产业优势相结合,助力濠江传统产业品牌化、数字化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五)抓稳筑牢生态保护底线
持续抓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和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开展海洋垃圾清理,守护海洋健康。加强海岸带和海域使用的规划管控与执法监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海洋发展空间。落实“河长制”责任,健全陆海统筹治理体系。加大执法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海和破坏生态行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爱海洋浓厚氛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生态支撑。
(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形成特色”目标,打好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收官战,擦亮“濠易办”“濠快办”“濠好办”服务品牌。在“一链三环”的基础上,围绕服务、审批、监管、要素、法制、开放六大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措施,系统解决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深化帮办代办、政策兑现,探索拓展“跨域通办”,做实“办不成事”兜底服务,进一步扩大营商服务范围和便利程度。深入推进“一照多址”改革,便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