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8月2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研究室、广澳街道等单位承办的“红色文化赋能·助力鮀城百千万”故事分享会在广澳街道东湖社区华侨大礼堂举办。分享会以“烽烟铸铁骨 血火鉴丹心”为主题,深情讲述潮汕地区抗战历史,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广澳街道干部群众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濠江实验学校学生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宣讲人系统回顾了潮汕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历程与英勇斗争,分五个阶段详细阐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重建、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群众运动高潮、汕头沦陷初期的游击作战、敌后隐蔽斗争,到抗战胜利前夕韩江纵队的英勇奋战。通过大量史实、人物事迹与珍贵图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潮汕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潮汕军民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伟大精神。现场学生表示,将以革命英烈为榜样, 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家乡的兴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面,让我们一同重温这段抗战烽火岁月,汲取奋进精神力量!
血火鮀城:潮汕大地的抗战记忆
1931年,东北沦陷的枪声打破了中国的宁静,也惊醒了千里之外的潮汕。这片面朝南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土地,自古便是海上咽喉,也注定成为风暴来临的前沿。
九一八事变后,阴云渐笼罩华南。潮汕地区的共产党组织虽遭破坏,却仍有星火藏在民间。一批进步刊物如《海岸线》悄然传阅,抗日救亡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海岸线》作为《先声晚报》的副刊发行
1937年7月,卢沟桥炮响,全民族抗战爆发。潮汕,这座毗邻日占台湾的“闽粤咽喉”,霎时风急雨骤。学生们走上街头,剧团演出悲壮的抗战戏剧,方言歌谣传唱着不屈的信念。然而战争的铁蹄并未放缓——1938年,厦门失守;6月,南澳岛沦陷,成为广东首个陷落的县。烽烟迫近,汕头已听得见战争的潮声。
1939年6月21日,是汕头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日军铁蹄踏破城池,硝烟弥漫街巷。但压迫愈深,反抗愈烈。7月7日,潮安桑浦山宝云岩中,一支年轻的队伍庄严宣誓成立——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他们没有精良武器,却有如火的信念。他们像尖刀,插入敌后:破坏交通、突袭哨岗、严惩汉奸。归侨青年许英在内的许多战士,把热血永远洒在这片土地上。
潮汕各地青抗会出版的抗战报刊
1939年6月21日,侵汕日军艰难进攻至洄澜桥南侧,汕头军民在街道隐蔽处抗击
汕头沦陷后日军在汕头市政厅张牙舞爪
1940年后,斗争转入更艰险的阶段。日军疯狂“蚕食”乡镇,大饥荒蔓延人间。国民党掀起反共浪潮,共产党人转入地下,坚持“隐蔽精干、积蓄力量”。在潮安江东佘厝洲这样的村落里,革命的灯火从未熄灭。西胪等地军民更是拼死抗敌,用生命写下一张张带血的姓名表。
黑暗终将褪去。1944年冬,潮汕党组织恢复活动,组建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次年6月,队伍改编为威震四方的“韩江纵队”,发展至两千余人。他们如出鞘利剑,在抗战最后的关头奋勇出击,迎来胜利的曙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外马路131号,汕头受降仪式隆重举行。屈辱和苦难,在这一刻被洗刷;牺牲与坚守,在这一刻被铭记。
汕头受降区受降仪式现场
八十年岁月流逝,昔日的战火已散,但血与魂的故事从未被遗忘。它告诉我们:有一种精神叫不屈,有一种力量叫团结,有一座丰碑,属于每一个为这片土地奋争过的普通人。生逢盛世,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爱国爱乡热情转化为立足本职、笃行实干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