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第五批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濠江区凤岗社区榜上有名。凤岗社区人文历史悠久,民居群原貌保存较为完好,古港蜿蜒通达、湿地风景惬意、山海风光旖旎,是粤东地区为数不多能集农、渔、盐各业特色,且具山海风光的古村落之一。早在2013年1月,凤岗就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广东省古村落”,次年,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评为“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近期,“名家志”建筑文化之旅走进凤岗社区,在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作协副主席陈坤达的导览讲解中,带我们再探就在身边的这座中国古村。
总策编:郑仲标丨专家导游:陈坤达丨撰稿:谢伟斯丨摄影:黄镜亮 张烈华 陈智生 陈臣哲 淮海 图片来自部分网络丨书法:吴著明丨编辑:马己芬
汕头首个国家级古村落——
凤岗
汕头市濠江区人文历史悠久,是潮汕文明古镇。
在濠江峡湾最宽处,即座落着一座古韵悠然,风景独秀的古村落——凤岗古村。
凤岗古村幸存于现代文明之中,仍旧保存着最原始的形态,姿影斑驳的传统民居、古老沧桑的参天石树、迷人传说创就独特风俗。
2014年初,凤岗古村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古村落”,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古村落。
从村庄样貌来讲,凤岗古村比起全国其它有名的古村落,例如凤村,以及浙江、江苏等那些著名的水乡不可同日而语。
但它有它的特色,与那些全国著名的内陆古村落相比,尽管有一些不足和欠缺,但凤岗古村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小渔村的特色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所以才会被作为一种类型,一个典型保护下来。
汕头市濠江区文联主席、政协汕头委员会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约研究员陈坤达如是说。
▲ 凤岗古村落全景
古今脉络
▼
凤岗古村始建于元初,
至今已有七百年历史,
最初只是一座小渔村,
与大陆有一水之隔,
呈现为一座独立的小岛,
后因河流冲积形成盐田,
遂逐渐与大陆相连。
▲ 凤岗古村
由于靠近出海口,且形成峡湾,
薄壳养殖业十分繁盛,
并由此吸引了北方的移民前来聚居。
据记载,元朝时,
有郑姓人家到此定居,
以捕捞、煮盐及薄壳养殖为业,
几百年间乡兴族旺,蔚成大乡。
村落因山形似飞凤而得名,
古称“鸡冈”、“鸡岗”。
“鸡冈”最早见于《元一统志》,
而“凤岗”最早见于明嘉靖《潮州府志》。
凤岗古村座落于
濠江区马滘街道东南部,
乡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
村落的古建筑遗存丰富,
古民居保存完整。
现存古建筑主要建成于清末、民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流逝,
村民逐渐搬离老屋,
建造新式房屋居住。
很多旧时房屋大门紧闭,
让不经意闯入者顿生穿越历史的错觉。
▲ 穿越
近年来,
马滘街道通过加强宣教力度、
健全保护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等系列措施
切实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
完好保存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的
古民宅建筑群、
地方特色历史故事、民俗文化等资源。
提高村民自觉保护古民宅的意识,
加强古村落规划开发,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远的文化眼光。
▲ 石头都照原始的样子“长”在家里
▲ 振仁公厅前厝辟邪石
古迹寻踪
▼
凤岗东临濠江,
濒临南海,背靠凤山,
起初为小岛,故民居依山而建,
临江而居,高低错落,
石树丛生,巧妙布摆,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既展现出传统古典的民居风情,
同时又依据实际地域特点有所变化,
与壁垒森严,
以宗祠为中心的内陆建筑布局截然不同。
▲ 凤岗尊亲堂(修复前)
▲ 郑氏宗祠(修复前)
▲ 郑氏宗祠―嵌瓷
▲ 郑氏宗祠―石浮雕
驱车经过濠江大桥(马滘桥),
在第一个路口左转,
碧波粼粼、白鹭点点的濠江
随即映入眼帘。
沿着濠江的堤坝前行,
很快便到了凤岗村。
凤岗村东临濠江,
与达濠岛隔江相望。
其所处位置恰是濠江最宽处。
江心有一小岛,
形如爬龟,
是为龟山。
▲ 龟山
▲ 龟蟹石和蟹须榕
南去三里一片海滩,
隆起几道丘陵,
形如蟒蛇,是为蛇头滩,
两者合并构成濠江的
重要门户“龟蛇守濠江”,
蔚为一大景观。
走进凤岗村,
除观赏潮涨潮落,
聆听涛声拍岸,
散落在古村各处的嶙峋怪石、
苍苍古榕亦是不容错过的独特风景。
“凤岗多奇石”,
此处的龟蟹石、蛇头石、观音娘石、
凤冠石群不仅形状奇特,
还被赋予了诸多神话传说。
▲ 苍苍古榕
有巨石与盘根错节的古榕交融一体。
在民居“松石居”门前,
一棵榕树的主根扎根于一块
锥形大石上方的石眼处,
树根交织缠绕,将石头紧紧包裹,
形成名副其实的“松石榕”。
树龄约有两三百年的“蟹须榕”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棵树的树根延着石缝,
缠着石头伸入泥土,
犹如石蟹的蟹须。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历史的积淀。
凤岗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几百年的历史演进,
无不在建筑物上打下深深烙印。
沿着凤岗村蜿蜒曲折的石板小径,
一座座潮汕传统民居栉次鳞比、错落有致。
▲ “石布厝”
▲ 巷道
▲ 古井
凤岗村因腹地偏小,
土地资源匮乏,
故民居多依山错落,
巷道亦因地制宜顺势而建,
处处透着古朴自然的味道。
就连石头,
也都照原始的模样“长”在家里。
▲ 老屋门埕
▲ 山墙浮塑
凤岗村在建造房屋时,
都遵从自然、见缝插针,
遇有天然巨石,
一般不会破毁,
因此便出现有房屋里赫然
躺着庞然大石的“石头厝”,
当地人也称“石布厝”。
全村约有五、六家这样的老屋,
这些巨石或在天井,
或于房内,看起来不仅不觉得碍眼,
反而成就出一种独具风格的“自然装饰”。
▲ 窗与墙
▲ 镇宅辟邪的贝灰狮
仔细端详,
这些民居屋顶的中脊和垂带上,
还“点缀”着不少龙凤、百花、
百鸟等吉祥图案的潮汕嵌瓷。
而屋檐下的壁画也值得细细端详,
其内容除常见的花鸟虫鱼、历史典故。
一些民国时期建成的民居上,
竟还出现了飞机、轮船、
洋楼等题材的壁画,
以及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夜观天象的图案。
虽历经长久的风雨日蚀,
不少壁画仍清晰可见,形象生动,
从文化的角度与现代对视。
▲ 屋檐下的潮汕嵌瓷
▲ 屋檐下的壁画
▲ 屋檐
古风遗存
▼
凤岗村历经数百年发展和积淀,
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以凤岗珍珠娘娘庙会最为享誉,
是濠江乃至潮汕地区的特色乡村民俗庙会,
更是潮汕地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 凤岗古村
2011年8月,凤岗珍珠娘娘庙会
被列入汕头市第三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凤岗妈湿地公园
凤岗珍珠娘娘亦称凤岗妈,
是民众诸神崇拜的综合表述。
▲ 正月十七拜凤岗妈
凤岗珍珠娘娘庙(俗称妈宫)
位于凤岗山北侧,
面向村居背依濠江,
四周环绕老榕树和相思林,
景致优美。
在这里登临览胜,
极目江天,心旷神怡。
每年的正月十七是祭拜凤岗妈的日子。
▲ 正月十七拜凤岗妈
而今,每年正月十六晚至十七晚,
来自四乡八里的香客
都会汇集到凤岗珍珠娘娘庙奉拜凤岗妈,
人数达数万之众。
其次,在濠江出海口,
还座落着由民间乡绅捐建的
凤岗妈湿地文化公园。
公园集江、海、湖、山、湿地、
古庙、古村七大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
积淀着以凤岗妈为代表的
厚实的民俗乡土文化,
整合推动着凤岗妈民俗
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凤岗妈湿地公园效果图
凤岗古村作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古村落,其历史文化研究意义、旅游开发意义不言而喻,可以说是我市极具价值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5年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完成“凤岗古村落”3D影像档案调查,并刊于《中国古村落3D影像档案调查手册》,将凤岗村落全貌和四座祠堂、部分主要古民居进行3D扫瞄,形成3D影像信息库,成为中国古村落第一张智能全图。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则用图纸将整座凤岗村的建筑形态加以保存,作为教学研究的蓝本。
由此可见,凤岗古村大有可供挖掘的文化内涵,相信凤岗村这一“历史活页”随着汕头的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将会发挥出更大的文化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