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汕头市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人流如织,由汕头市委人才办、濠江区委组织部主办,濠江区玉新街道承办的“玉”见你“新”欢喜——非遗人才市集濠江玉新专场在这里举行,吸引市民游客们驻足参观。
这是汕头市委人才办常态化开展非遗文艺人才系列活动的缩影。自去年端午节开始,汕头市委人才办牵头,每月由各区(县)委组织部轮流组织一场非遗人才市集,组织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到现场进行技艺展示,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目前已成功举办22场次。
本次濠江专场立足玉新街道本土文化特色,整合包括宝玉石雕刻产业、益母草文化、濠江剪纸、英歌文化等内容,向市民群众展示玉新人文、濠江底蕴。值得关注的是,玉新街道推出的宝玉石雕刻公共品牌“玉新集·上新好玉”也在此次活动首次面向公众展示,希望通过产品的推介,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关注参与,共同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濠江走深走实,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记者采访获悉,宝玉石加工业本是玉新街道岗背社区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日渐式微。在“百千万工程”以及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的东风下,濠江区计划搭建交流平台、选拔培育技能人才,重塑宝玉石雕刻产业。在转型发展时代要求下,玉新岗背宝玉石雕刻产业能否重焕新机?
● 宝玉石加工业曾辉煌一时
每一次来到岗背,似乎都有不同的印象。这个位于玉新街道的社区,是我省今年“百千万工程”典型社区培育对象之一。步入社区,沿途的风光让人眼前一亮:平直宽阔的水泥路面规整地画着黄色警戒线,新修建的楼房一栋挨着一栋;益母草种植基地里,数位农户在田地里忙活。
如果不是岗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魏学才介绍,记者也不知,这个盛产益母草的社区,还曾经有过璀璨夺目的宝玉石加工业和玉雕技艺。魏学才说,宝玉石加工业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更是孕育出众多能工巧匠。
“那带我去这些企业走一走吧。”记者提出探访建议。魏学才颇为抱歉:“近年来宝玉石加工业发展得不好,从曾经的支柱产业没落为零散的小作坊。”经过一番交流,岗背社区曾经辉煌的宝玉石加工业历史逐渐清晰……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岗背社区侨胞魏永桂在香港创办宝石工艺公司香港宝达行集团,后来逐渐发展为业内享有声誉的跨国珠宝首饰集团企业。20世纪70年代,魏永桂作为第一批回国投资侨胞,在汕头投资创办玉雕厂;2001年,其投资创办宝石工艺公司,将工厂迁址家乡岗背,带动岗背和周边社区群众就业学艺热潮。
近十年的时间,在该工厂的带动下,岗背宝玉石加工业在业内知名度越来越大,该产业也逐渐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最高峰时期工厂员工有2000多人,近一半都是当地村民。”魏学才告诉记者,就连他以及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都曾经在该工厂工作过,“毫不夸张地说,你在岗背随机找一位普通大妈,都可能从事过宝玉石加工。”
这段辉煌的历史对于不少岗背人而言耳熟能详,甚至引以为豪。然而,主营外贸加工的工厂最终还是难以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时代洪流中逐渐走向衰落,并于2011年彻底停产。魏学才说,工厂停厂后,厂里的手工艺人或改行,或背井离乡去外地发展,剩下小部分人还在当地从事宝玉石加工,“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地接单,再也没有当年的规模了。”
● 手工艺人遍及全国
欣慰的是,当年工厂培育了以魏敦旭、黄伟洪、魏基道等为代表的一批手工艺人,他们在宝玉石行业里苦练技艺、持续耕耘,从工厂学徒一步步成长为产业匠人,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徒,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在魏敦旭家中的工作室,陈列着不少他的水晶雕刻作品,有栩栩如生的佛像人物,也有神态各异的走兽。魏敦旭端坐在工作台前,专心制作一块水晶作品,手中电动工具嗡嗡作响,工作台左上方的水管不停喷水降温,雕琢声和水流声汇聚成一首美妙的乐曲。
“这里我采取的是内雕技艺,所以我的头颈需要歪着才能看清水晶里面的情况。”魏敦旭一边小心翼翼地雕琢,一边耐心跟记者讲解。
1990年,魏敦旭进入工厂当学徒工,从零学习水晶工艺品的雕刻,从此与宝玉石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首创了水晶内雕技艺。30多年过去了,魏敦旭创作出来的作品难以计数,许多经典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比赛中屡次获奖,并荣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全国非遗“水晶雕刻”技艺传承师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魏敦旭在江苏省东海县潜心钻研内雕技艺,被誉为江苏省东海县水晶雕刻民间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一次获悉家乡要重振宝玉石加工业,魏敦旭二话不说便回到家乡参加活动。“宝玉石产业曾是我们岗背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这么重视,我一定要支持。”魏敦旭如是说。
和魏敦旭想法一样,黄伟洪和魏基道作为从岗背成长起来的工艺大师,都希望家乡的宝玉石产业能够重塑辉煌。“我希望内雕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别失传。”黄伟洪如今扎根岗背,深耕玉雕工艺,先后带出几十名徒弟,但看着自己的徒弟因为市场低迷而选择改行,他内心无比感慨。魏基道从事玉雕也已经40多年了,如今他的儿子从他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父子俩一起钻研玉雕技艺。“玉雕是一项对技艺要求非常严格的工艺,如果技艺不精,也很难有订单,没办法生存的。”
对于传承,大家的内心都有一团小火苗。他们也在期待那些在外发展的人能够回到家乡,合力为岗背宝玉石产业贡献力量。
● 重塑宝玉石雕刻品牌
近年来,汕头市聚焦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部署实施“双百干部双向锻炼助推‘百千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组团服务‘百千万工程’”等行动,组派7个专业技术服务队共305名干部及专家技术人才,全覆盖对口帮扶全市7个区(县),推动实现市级优势资源、技术、力量下沉,赋能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基于专业人才对产业的赋能作用,濠江区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具体部署,联合深圳南山驻濠江区工作队(以下简称“南山工作队”),计划重振当地宝玉石雕刻产业。魏学才表示,产业名称从原来的“加工业”更改为“雕刻产业”,也是希望当地能够从普通加工延伸到人才、技艺、培训、研学等方向,实现错位发展。
濠江区住建局副局长、深圳南山驻濠江区工作队队员刘建立告诉记者,围绕该产业,南山工作队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和规划。“玉新街道有一定的宝玉石产业基础,但随着这些年很多行业从业者外流,导致当地加工业逐渐没落。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玉新集·上新好玉’的品牌设想。”
据其介绍,从字义上讲,“玉新集”有把各路玉石、匠人及技艺都在玉新聚集之意;“上新”代表产品推陈出新,即创新之意,“好玉”代表了产品品质;从谐音上讲,“上”与“汕头”的“汕”谐音,“好”与“濠江”的“濠”谐音,“新”和“玉”又代表了玉新街道,从侧面强调了品牌的地域归属。“我们为品牌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和寄托,也希望这个品牌能够深耕在玉新街道,通过品牌来带动产业回流。”刘建立说。
品牌概念确定后,南山工作队随即联系了设计师先行设计了一批玉石作品。其中有一款作品以玉新岗背的特色益母草为设计灵感,将益母草的色彩与美好寓意进行结合设计,独具特色。
设计图出来后,样品加工的“重任”就落在了在岗背开宝玉石工艺公司的林楚珠身上。林楚珠当年曾在玉雕厂担任生产总监。工厂停产后,她带领一帮下岗员工另起炉灶,重新创业并坚持至今。林楚珠告诉记者,接到样品订单是在国庆节前半个月,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她还是暂停了公司的其他订单,全力以赴为“玉新集·上新好玉”品牌赶制样品,“这是代表我们玉新岗背的第一个品牌,我们当仁不让要给予支持。”
国庆活动三天,林楚珠都在现场关注着市民游客对“玉新集·上新好玉”的新品反馈。“现场的市民游客对玉雕大师的技艺、玉雕产品和首饰产品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对岗背宝玉石雕刻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也增添了我继续做好这项事业的信心。”交流中,林楚珠也发现,虽然市民游客对公司产品和工艺都很认可,但更多表示会选择知名品牌,“我们公司知名度不高,他们有些顾虑,这让我感受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 搭乘产业协作东风
林楚珠的顾虑,南山工作队也设想过。在国庆活动举办前夕,工作队就提前对玉新街道以消费为主的产业进行了摸底,本着展现玉新产业魅力的出发点,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立足玉新街道本土文化特色,整合包括宝玉石雕刻产业、益母草文化、濠江剪纸、英歌文化等内容。
为了真正让玉新的人文产业特色深入人心,工作队还设计了打卡指南,指南上手绘了玉新的产业、美食介绍,并引导游客在每个摊位盖章打卡获得精美周边礼品,从而串联所有的摊位。工作队还根据岗背的益母草IP形象设计了“益点点”,并首次推出该IP形象系列创意周边,巨型的IP卡通陈设吸引了游客们拍照打卡。
活动现场,“玉新集·上新好玉”展示了多款精心设计的宝玉石作品,赢得了不少游客的青睐与好评。现场还有工作人员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收集他们对品牌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品牌设计。记者获悉,濠江区已着手对“玉新集·上新好玉”进行商标注册等工作。
“目前品牌遇到的难题主要是人才缺失、市场环境问题和渠道拓展问题。”刘建立坦言,玉新街道珠宝领域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要重新组织起来联合共创,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受各方面影响,目前珠宝消费市场遇冷,传统宝玉石产品客单价高,产品的市场销售有一定的挑战。
针对这些困难,南山工作队集思广益,计划出台一些政策,吸引这些手工艺人返乡创业。同时,工作队计划链接湾区的人才资源,在产品的款式设计、品牌的体系打造和市场的运营推广推动合作与交流,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新力的平价宝玉石饰品,通过多种渠道测试产品的市场反馈,逐步打磨一批市场接受度高的产品。
鉴于当前珠宝玉石的零售渠道拓展难度比较大,线下开店租金成本高,线上售后难、效益低等情况,工作队将充分借助南山·濠江产业协作这条线,依托“濠创园”平台拓展大湾区和海外跨境市场。“另外‘玉新集·上新好玉’也会探索消费者参与品牌共创的新模式,未来通过搭建品牌用户参与体系,助力品牌实现消费后自传播,通过强化品牌力来弱化对渠道的依赖。”刘建立说。
魏学才也表示,接下来岗背社区将争取政策支持,支持岗背的手艺人、居民开设玉雕小店,创办玉雕工作室等;搭建展示技艺技能、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发现、选拔和培养技能人才及创新人才,加快推进岗背宝玉石雕刻行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玉新街道宝玉石雕刻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宝玉石文化专业社区。
■一线实践
深汕携手打造产业协同基地
助力濠江产品“走出去”
作为全市唯一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县,濠江区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坚定“产业强区”发展路径,抢抓广东省委部署推动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重大机遇,在2023年10月揭牌成立深圳南山—汕头濠江“百千万工程”产业合作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布局,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今年初,濠江区通过在深圳南山区设立产业协同基地“濠创园”,将濠江区的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与南山区的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等优势紧密结合,培育出“濠江珍好”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助力濠江区产品走出去,形成推动两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动能。
濠创园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濠江珍好”通过两标两码实现可辨识和可溯源,解决传统特色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品质难把控、售后服务弱等痛点,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展市场。在今年的消博会上,“濠江珍好”品牌展出了东京丸、澳士兰牛奶、潮汕老卤等代表濠江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获得了国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这背后,正是濠创园整合两地资源,提供技术、创意、营销、品控管理等方面支持,才推动“濠江珍好”品牌落地启动,使濠江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该负责人表示,未来“玉新集·上新好玉”也将依托“濠创园”平台对外展示,打开更大的市场。
■专家观点
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
宝玉石产业重焕生机应抓住三点
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看来,要在濠江玉新岗背重新发展宝玉石雕刻产业,需要做好规划,加强调研论证,重点关注原料、人才、市场三个方面的内容。
“据我所知,光是广东省内就有多个地区发展玉石玉雕产业,”张春雷告诉记者,例如揭阳、南海、四会、广州玉雕以外地原材料为主,江门、信宜、广宁玉雕等则是采用本地玉为主,“这些地方把玉石作为产业少说都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要想发展玉石产业,首先就要对本省的这些地方进行调研,看看别人的经验教训,这非常重要。”
第二点是关注人才。张春雷说,目前广东省从事玉石玉雕行业的人才数量很多,但大部分是早年外地来的人才。如何能吸引这些人才到玉新岗背从事玉石产业,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加大力度吸引他们前来就业发展。
第三点是调研市场。张春雷坦言,玉石玉器是非常特殊的商品,不是普通群众日常所需的大众商品,因此它的价格不菲,必须要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才能够了解这个市场是否已经饱和,是否还有可以操作的空间,”张春雷表示,玉石产业市场化发展道路漫长,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也不仅仅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必须要有一大批从业人来通力协作,并且要制定规划和论证。“不是不能做,而是要展现自己的特色。”张春雷建议,想要最后取得成功,当地要做好长期投入的思想,而不能只依赖短期的帮扶,要能够实现自我造血,真正让这种民间技艺惠及乡村振兴、推动“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