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助力东湖社区“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9月12日下午,由东湖社区居委会主办、“蜻蜓计划空间设计事务所”和“文化落脚青年组”组织的“米仓会议”(第一期)顺利召开。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芸,广澳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当天,来自各地的潮汕青年文化主理人、文化大咖、乡村规划师和文化工作者等30余人云集东湖米仓,大家以“海边的事业”为主题,围绕如何优化东湖社区业态营造,共同研讨东湖文旅产业发展和青年创业活动。
宜居与创新的平衡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
活动开场,会议主持人、蜻蜓计划空间设计事务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景传直接抛出了问题。
▌林荣任
东湖这些年的蜕变来之不易,东湖社区党委书记林荣任最了解个中艰辛。
林荣任表示,东湖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希望大家常常来东湖,共同建设东湖。
▌徐野东
身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徐野东连续四年主持东湖社区乡村微改造。乡亲们总亲切地叫他“东湖设计师”。富有内涵的乡村微改造难度极大,可他却常常面带微笑、轻描淡写地描述着自己与这个美丽乡村初邂逅、同进步、共焕新的故事。
“东湖村民们早已把我当成了东湖人,我也将东湖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如今,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这场“大工程”,让东湖变得更美、更鲜活。
▌林蒋新
“我来到这个村,是因为感觉这个地方的人与人之间很干净。”
林蒋新是“文化落脚”系列在地文化创生计划发起人。在台上,他笑称自己是一个即将被“哄”来东湖的外乡人,他将驻地米仓,在东湖开展一场“海边的试验”——体验式扎根生活。于他而言,选择东湖,既不在于美景,也不在于美食,那种人与人之间相互链接的自然感才是关键。
▌许月丽
许月丽是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讲师,她从乡村社区营造的角度,以云南沙溪和秦皇岛阿那亚为例,揭示不同文旅社区的发展模式和可能面临的困境,为东湖文旅发展的提供专业引导。
会议上,民宿主理人、文旅负责人还探讨了在东湖开展海岛民宿、乡村文旅的可行性和参考标本。
艺术与人文的交汇线: 村民与他人如何美美与共?
▌沈晓鸣
“有了人文数据,这里的文化氛围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沈晓鸣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 SSC)专家组成员,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图书馆人,他格外关注东湖社区人文基础数据的发掘和梳理,表示引入人类学领域的调查研究能够为东湖社区的文艺萌芽提供土壤,进而打造出独属于东湖的文学、美学乃至影视品牌。
▌林肯
潮韵美学家林肯同样重视在东湖社区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
他以三个问题开头——“如何留住人才?”“有什么好发挥的?”“有什么好资源?”,进而设想了充分利用各行各业资源的可能性,如创作以东湖为故事背景的文艺作品;运用空间设计放大潮汕元素赋能商业发展;充分利用周边院校师生资源,举办文化活动等。
▌陈伯麒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策展人陈伯麒十分感慨与东湖社区的“隔空相遇”。
“那一天特区日报头版把‘观潮’影展和东湖放在一起,报道了他们的工作和东湖这些年的巨大改变”。
他提出了在东湖开办“潮汕电影资料馆”的设想——留存过去十年90余部潮汕电影的资料藏馆,还能成为让人们感受潮汕电影浪潮和潮汕文化的交流窗口。
海内与海外的新可能: 海内与海外如何创造新的链接?
在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背景下,东湖不仅要记录住、展示好过去的侨,更要吸引来、服务好当下的侨。
▌吴景传
吴景传表示,“海外人士或许能够纳入‘侨’的延伸概念中,使海内外创造新的可能性。”
随着“百千万工程”和各项重点项目的推进建设,东湖正在创造出更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惠侨引才工作,如打造青年共创空间、配置惠侨房引才房等,积极吸收海外留学生、海外专家等人才主体落户东湖,奋力创造新型海内外互动关系。
▌赵亦周
旅居北欧十余年的赵亦周,是芬兰阿尔托大学建筑学博士,空间家具设计与建筑设计双硕士。
他认为在东湖的社区氛围营造上,可以将北欧简风作为穿插社区设计的辅线,以“轻”的概念改造宜居东湖。
从探寻美学创造可能性到关怀生态人文共生、从做好“侨的文章”到打响新型乡村设计“先声炮”、从大场域的社区适居改造到小空间的设计应用……东湖社区的未来正浮现出愈发丰富的可能性,金色东湖的图景也变得愈加清晰、振奋人心。
下来,东湖社区将继续秉持“承古韵、留侨忆、展新颜”工作思路,围绕“一心一环两轴”规划,充分整合资源,加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全力营造独具“潮”风“侨”韵的乡村形象。
在此,也向社会各界发出诚挚邀请,若您对东湖乡村建设有想法、有资源,欢迎相聚米仓,相聚东湖,共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