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众多宋代、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成为濠江人文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佐证!古老石头“会说话” 默默讲述“千年史”
  • 2024-04-07 15:58
  • 来源: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 图片

          2024年3月25日出版的《汕头日报》(第08版:文化)对濠江的摩崖石刻遗存及濠江人文发展史专题报道。

    濠江依山傍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一街一巷都有故事。而其中的摩崖石刻遗存,几乎遍及整个濠江区周边的群山,这些摩崖石刻上至宋代,下至明清乃至民国,涉及经济、社会、民俗、景题、建筑、器物等内容,或壮阔,或悲凉,或欢欣,内容广泛,是濠江人文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实物佐证和历史资料,也是研究潮汕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青云岩石刻:

    记录“海国风光第一山”美景

          青云岩是濠江区最出名的风景区,历来有“海国风光第一山”的美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题字留迹。景区有100多题摩崖石刻,是一处丰富的文化宝库。这些石刻,最早可追溯至明嘉靖五年,其作者既有本地士人官宦,亦有外地的文人墨客。石刻中有诗词,有撰文题句,多种多样;行草隶楷篆兼备,是青云岩清美环境的写照,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品味观赏。

    景区上现存有达濠本土名人、清光绪年间举人张国栋十七幅题刻,其中“遮却山泉流曲折,不容轻易到人间”刻在一块大石上,字径达到80厘米。据介绍,张国栋字云生,能诗文,纵意山水,擅长书法,字体方正,丰厚挺拔,咸丰十一年,他把40年间的文酬唱编撰成《井天诗语》,被誉为“聚珠玑于笔底,收集翡翠于囊中”。另外,较有艺术价值的还有清道光年间的书画大家程雨湖的《游青云岩有感》、清代举人张兆禧的《清明节游青云岩》、道光年间诗人姚瀚的《登青云岩即兴》等石刻。

    叠石山石刻:

    见证易学大师闭门苦学著书故事

          河浦叠石山摩崖石刻是濠江西岸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的石刻群,成为代表潮汕易学文化的实物遗产。石刻均为阴文,刻工精细,“海阔天空”“仙踪”“河图”等40处石刻均保存较好,而这些石刻群,则与两百多年前当地一位有着“死国师”之称的易学大师陈英猷有关。

    据记载,陈英猷为招收都濠(河)浦人,清廪生。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京参加钦天监录考,途中遇到一位陈姓举子,旅途寂寞,遂互相交流切磋,两番较量,皆稍逊一筹,陈英猷自感学识不足,遂弃考回乡,在河浦叠石山上苦学,潜心钻研《周易》,闭门著书立说,于乾隆十六年(1751)写就《演周易》10多万字,分为“说数”“说辞”等四卷,还批注评选经史、诸子百家等著作。乾隆十七年(1752)逝,享年77岁。而那位曾与之同行的举子,上京赶考后任钦天监主事,临终之际向朝廷推荐陈英猷可承钦天监之职,朝廷派使者至潮阳河浦叠石山见召,但陈英猷已去世一年有余,于是遂有“死国师”的谥号。

    陈英猷所著的《演周易》为乾隆十八年刊本,今存于省立中山图书馆。

    威武寨记功碑:

    讲述北宋平寇守护一方平安的历史

          濠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自宋代以来便留存有与海防军事有关的炮台、军营等设施,防御外来侵略者或海盗,守护一方平安,而这些设施又都有石刻记载。

    在广澳街道河渡社区营盘山上就有一个威武寨,旁边巨石上有一块记功碑,刻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该记功碑在潮汕地区非常罕见,上面的字历经风化已经变得非常模糊。据介绍,石刻的内容是:“捕授节级张添,壬辰仲夏,蛮人寇于广,越月,命海阳邑长富春公统兵捍此。地非所也,孟秋,以尉陈公言承其事,月中,贼平,众凯而旋。时皇祐四年。□吏许、符郡俞,通引官左行首李尧、中军使林永、梁图、总领都知兵马使杨烜。”原来,在北宋皇祐四年,蛮人侬智高造反,皇帝诏岭南必须“完壁垒以御寇”。于是,当年五月,海阳县令富春公孙藩受命于许、俞等,于此地建威武寨御敌。六月,威武寨添助军兵、船只和粮食、军需品等。七月,寇平凯旋。


    图片

                                                                                                                    威武寨记功碑

          礐石街道磊口社区濒海石上,一石刻有“摧锋军伦黄景定四年十一月念九日部兵抵此”。摧锋军是宋代军队编制名,磊口当时属于远洋僻壤之地,海盗经常出没,摧锋军的日常职能是防捕海盗。礐石街道澳头社区的升旗山上,有一大石刻有“震武寨”,三字两旁落款“大明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四月吉日谨志”。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在此建寨驻军,可扼守制高点,监视敌情。清代,震武寨是海防“烟墩”地点,称“烟墩城”。汕头开埠后立旗杆于“烟墩城”上。进入汕头港的轮船先由该处升旗,报告入港船号,通知海关派引水船出港导航。

    历时5年 

    拓印成书还原石刻风貌

          千年濠江,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而那些散落在山野岩壁、寨门古巷、祠宅门楼、寺庙桥头的石刻,在雨激风射、日销月铄中,岁月早把它们剥离得斑驳沧桑。为深入挖掘濠江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石刻文物保护工作,发扬石刻拓印技艺,当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2017年起,濠江区文化馆启动《濠江石刻辑录》编印工作项目,濠江区文化馆馆长吴著彬和石刻拓印技艺传承人陈镇清协同一帮乡土文化人才,对全区范围内的石刻史料进行全面普查、拓印、摄像、考究,整理编汇成《濠江石刻辑录》丛书。历时5年,丛书大功告成,分“摩崖”“碑碣”“匾联”三册,较为完整地整理、收录了濠江从宋代至民国时期的石刻拓片417帧、存址背景照片462张,并撰写注解释文。丛书收录的石刻涉及经济、社会、宗教、民俗、景题、建筑、器物等内容,是濠江人文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实物佐证和历史资料。


    图片


          《濠江石刻辑录》主编陈镇清介绍说,参与丛书汇编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濠江本土文化人士。普查拓印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石刻在山上,一些是没路可走的,一些是刻文部分被泥土湮没,必须带着工具清理出来,一些摩崖石刻处于高处,需要搭架子,拓印非常困难,每一幅石刻拓印出来,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愉快。区文化馆吴著彬馆长表示,让裸露在山野旷地、日渐损毁的石刻内容得以还原、保留本来面貌,对该区历史文化重要资料的保存、流传、推广、研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完善濠江文物保护工作、讲好濠江故事具有较大的意义。


    图片



    图片

                                                                                                                 工作人员在石刻上拓印



    信息来源:汕头日报 记者:苏硕元
    编辑整理:区文化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濠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