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街道办事处,区府直属有关单位,市驻濠江有关单位:
《濠江区组建紧密型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工作方案》已经四届六十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区卫计局反映。
汕头市濠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7月16日
濠江区组建紧密型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
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工作方案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7〕49号)以及省、市医改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濠江区组建紧密型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整合优化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通过联合“三级甲等医院”,组建以区级医院为核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区诊所、医疗服务站点为着力点的“1+2+7+60”四级联动的紧密型泛区域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医联体内“三级甲等医院”发挥龙头作用,区级医院发挥核心作用,赋予托管方更多、更大的管理权、经营权、人事自主权,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至2018年底,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7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65%以上,居民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二、方法步骤
我区组建紧密型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工作分两步实施,2018年底前完成。
第一步:推进紧密型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以濠江区人民医院为核心医院,河浦人民医院为辅助医院,全区7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医疗服务网点组建紧密型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简称县镇一体化医联体)。
第二步:推进紧密型泛区域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以“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以濠江区人民医院为核心、河浦人民医院为辅助,7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60个社区诊所、医疗服务站点为着力点,组建“1+2+7+60”四级联动紧密型泛区域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医联体建设
一是成立由区政府负责同志牵头,有关职能部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汕大附一医院有关领导组成的医联体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办医体制。医联体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履行政府办医职能,负责医联体的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并明确办事机构,承担医联体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二是由医联体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联体规范章程,规定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责、权、利,统筹医联体内资源配置与整合。三是以管理和技术合作为主,深化和拓展与汕大附一医院的合作,修订完善濠江区与汕大附一医院医疗卫生事业合作协议,推进与汕大附一医院之前形成的跨区域医联体建设,统一目标、合建共赢,进一步组建“1+2+7+60”四级联动紧密型泛区域县镇村(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医疗联合体。
(二)整合医联体内部资源
1.整合人力资源。对已经接受汕大附一医院托管的濠江区人民医院、河浦人民医院和7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医联体内人员统筹使用、统一制订用人计划、统一人员招聘、统一岗位管理和按岗公开竞聘、统一薪酬待遇和绩效考核奖惩政策等,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医联体内人员控制数额可适量调剂,探索医联体内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在编制性质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服务需求,实现双向流动,积极推动人员在医联体内部多点执业、柔性流动,发挥集成效应。
2.整合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紧密型医联体龙头核心医院的管理优势和品牌效应,带动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实现统一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整合濠江区人民医院与河浦人民医院服务资源,提升河浦人民医院服务能力;大力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适宜技术,推进技术资源共享;推进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药品、耗材、设备等的采购、配送;打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方便医联体内双向转诊。
3.整合设备资源。紧密型医联体内实行大型设备资源整合,医联体龙头核心医院根据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服务需求、技术能力等因素,统筹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的设备资源,尤其是大型医用设备资源的申请配置。推进医联体内部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等,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共享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
4.整合信息资源。依托市卫生信息平台和汕大附一医院—濠江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上推”和电子病历核心内容“下传”。运用统一信息平台,建立心电、影像、病理等远程诊断中心,有效支持医联体内部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协同应用与服务。建立医联体内部的知识共享系统,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诊疗培训和知识技术更新。
(三)建立社区门诊财政激励保障机制。
实施社区门诊财政补贴激励措施,对濠江区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在基层社区中心就诊,除口腔科治疗费用、康复理疗费用、二类疫苗注射费用、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用外,包含药品费、诊疗费在内的所有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在起补线50元以上部分打七折,其中30%部分由区财政补贴支付,签约居民在社区中心就诊只需支付起补线50元以上部分门诊基本医疗费用的70%,积极发挥财政激励措施的杠杆作用,引导居民基层首诊,提升基层门诊服务量和社区中心能力建设。具体实施由区卫计局、财政局另行制定社区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基本医疗费用财政激励保障机制配套文件。
(四)完善紧密型医联体运行机制
1.建立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医联体内部上下机构间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根据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结合专科会诊意见,本着急慢分治、治疗连续、科学有序、安全便捷的原则,引导患者自愿配合,实行畅通的双向转诊。医联体内部各单位明确双向转诊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设立通讯渠道,确保预约转诊优先诊疗、住院。
2.建立患者后续性诊疗服务转诊机制。立足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建立医联体内患者后续性诊疗服务转诊机制,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3.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协同服务机制。加强医联体内全科医生培养,为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内“1+2+7+60”社区基层服务网点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统一服务标志、服务标准,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医联体上级医院提供后台医疗服务支撑,并给予基本医疗门诊收费打折的财政补贴激励措施待遇。同时把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鼓励和引导签约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落实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五)着力创建社区医疗服务站点
针对全区还有30多个社区至今尚未设置医疗服务点或者现有医疗机构服务辐射距离较远的实际,围绕建设濠江特色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以“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濠江区人民医院和河浦人民医院为核心和辅助、7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60个社区医疗服务站点为着力点的“1+2+7+60”四级联动紧密型医联体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全面规划建设濠江区60个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点,进一步分解上级医院诊疗压力,达到分级诊疗目标,打通居民家门口医疗服务“最后一百米”,打造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专门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区卫计、发改、财政、国土、人社、编办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濠江区县镇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工作领导小组及下属监督推进机构,全面统筹规划濠江区县镇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对濠江区县镇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
(二)落实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积极发挥作用,统一目标,各尽其职,各施其能,通力协作,确保濠江区县镇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到位落实。
(三)强化保障。各级要积极加大投入,在人、财、物等方面千方百计为县镇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要严格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确保科学、高效用好资金,不断推进和完善濠江区县镇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建设。